基于语境理论的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策略

作者: 朱文琦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目前识字教学的教学目标多停留在追求数量与速度的层面之上,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进而导致识字教学流于表面。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识字教学应当在具体的语境中展开。因此,本文结合语境理论,将识字教学中的语境分为文本语境、情境语境以及真实语境,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剖析教材,把握文本语境

文本语境是由教材中的课文、插图等资源所构成的语言环境,也是识字教学中最为直观的语言环境。小学低段的课文以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儿歌与童话为主,并辅之以大量精美的插图,教师应当充分把握教材的这一特点。

读准字音是识字的开端。在识字教学中,针对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多音字、同音字、变调等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进行教学。例如二年级上册的“识字单元”共收录了《场景歌》《树之歌》《拍手歌》《田家四季歌》四首儿歌,均内容浅显,语言活泼,节奏明快。教师可以通过范读课文的方式帮助学生正音,随后在学生练读课文的过程中针对读不准的字音进行纠正,最终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重读课文,加深印象。

认清字形与了解字义是识字的关键。小学低段的课文插图具有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的特点,是识字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例如,在一年级上册中以认识人体部位为主要内容的《口耳目》一文,其插图是“两个小女孩站在花丛边赏花,其中一个小女孩以手指花,远处有一个小男孩正在挥手走来”。教师可以利用插图中小朋友的动作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观察插图,描述插图,建立起插图与字形字义间的联系。

教材中的“泡泡语”和“语文园地”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对于识字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拓展课堂,创设情境语境

情境语境是由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活动所构成的语言环境,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当捕捉课堂中的情境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创设情境语境,让识字教学更具针对性与活力。

例如一年级下册《一分钟》里的“已”字,部分学生在书写时极易将其与“己”字相混淆。于是,我在课堂上说道:“同学们,谦虚是一种传统美德,因为谦虚使人进步,所以我们要懂得低头谦虚,写自己的‘己’时,竖弯钩不出头。已经做完的事情要自信,因为自信使人成功,所以我们要学会抬头,学会展示自信,写已经的‘已’时,竖弯钩要出头。”如此一来,发掘汉字中的人格之美,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牢牢记住“已”与“己”的区别,还能够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真正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此外,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重在培养学生产生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因为小学低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学习动机不够明确,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的方式激发其学习兴趣。

以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为例,针对课文中出现的“掰”“扛”等表示动作的生字,我先用彩色卡纸制作了玉米、桃子和西瓜三种模型,接着分别请学生上台扮演“小猴子”,并做出“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捧桃子”“抱西瓜”等动作,最终在游戏情境中帮助学生掌握“掰”“扛”等生字的含义及其用法。

三、引入生活,回归真实语境

真实语境是由存在于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生活场景所构成的语言环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识字教学需要回归真实语境。

首先,教师应当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无论是大街上琳琅满目的广告标语,还是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校规校训,抑或是家庭里精彩纷呈的电视节目,可以说,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同文字打交道。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细心人,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出发,广泛地收集源自现实生活中的识字材料,为回归真实语境打下基础。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再现真实语境的方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此达到识字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你”与“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二者在使用场景与使用对象上的区别,并鼓励学生重现打招呼时的真实场景,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两个字的不同用法。

最后,回归真实语境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运用汉字。识字教学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之内,而应打通课堂内外,将课堂引向社会生活,进而引导学生自发地使用文字表达个人的真情实感,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责任编辑 黄铭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