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浸润策略

作者: 姚青娴 李晶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课程内容主题聚焦为“三种文化”,进一步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育人方面的重要地位。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格和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浸润传统文化,既能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又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下面,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年级为例,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浸润策略展开阐述。

一、深研教材内容,提取文化内涵

1.吃透文本,理解内涵

统编教材编写遵循“整体规划,有机浸润”的理念,把能充分体现文化内涵的因素融进教材的编排和内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言语有着含蓄内敛的特点,要从文学作品中挖掘出隐藏的情感和精神,教师需要由浅入深、由外而内地吃透文本内容,与作者、作品多次进行深入的交流,领悟文本传达的思想与情感。

2.深耕教材,丰富外延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受篇幅所限,很多传统文化无法详细地呈现,教师要深耕教材,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拓展传统文化,丰富和深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纸的发明》围绕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叙述了纸的发明过程,也是唯一一篇以课文的形式介绍传统科技的文章。关于传统科技的内容在教材中占比极少,因此,教师可利用课后的“选做题”开展主题为“聊聊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的交流会,让学生畅谈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医药学等领域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在交流中体会古老智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并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

二、丰富教学方法,深化情境体验

1.精选与多选相结合

教无定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宜遵循精选与多选相结合的原则,以“智选”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精选,意味着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对象精挑细选出适切的教法和学法。多选是相对于单一的教学方法而言,并非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取彼之长,补此之短”的效果。在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六张连环画,打乱顺序后让学生排序并配上课文相应的语句,然后结合图画和课文注释按照顺序解读课文,接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演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最后小组合作探讨司马光的人物形象。通过融合图示教学法、演绎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建构一节知识学习与情景体验相结合的课堂。

2.实景与虚境相协同

传统文化的形成有时代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现象,教师要适时引入背景,让学生在一定的背景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一是以“人的背景”创虚境。“人的背景”即创作者的生命历程,特别体现在古诗词方面,诗人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不一样的生命精神,并在他们的作品中简要概括。在学习《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苏轼创作的古诗时,引入诗人宦海浮沉、命运多舛的人生历程,有助于学生走进苏轼生活的环境,体会诗人笑对劫难的潇洒和阔达。二是以“时的背景”创虚境。“时的背景”即文化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孕育文化,文化是时代的缩影,传统文化的学习要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才能够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三是以“地的背景”创实景。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不同的地域环境所展现的文化面貌和精神有所不同。在教学《忆江南》时,教师创设江南春天晴时明媚春光和雨时烟雨朦胧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江南的婉约之美。

三、构建开放课程,增强文化感知

1.借助网络,搭建学习资源平台

新课标建议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努力探索互联网时代下新的教与学的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借助网络技术搭建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平台,能突破传统教学的时间和地点限制,为文化浸润打开新的渠道。在搭建平台时,教师要以学科教学需要为先,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文化点”,由点及面,形成一个资源丰富全面、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学习体系。

2.依托活动,丰富多样化实践形式

开展多样化传统文化活动,能有效拓展传统文化浸润的内容,拓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场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可以设计多种形式,如校内比赛、文化交流会、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生在活动中探索、体验文化的魅力。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数十首古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教师可以以诗歌为主题开展诗歌朗诵、诗歌知识竞答、合作编小诗集等活动。

注:本文系岭南师范学院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培养研究”的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黄铭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