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先行”的自然拼读绘本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魏茹冰
“意义先行”,即英语教师在教学时以主题探究引领学生,通过有主题语境的语篇进入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渐获得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内涵及思维品质的发展。
纵观几个版本的英语教材,都有语音或拼读板块的学习,如人教版(新起点)一年级下册就有26个大写字母的认识,三年级有专门的Let’s Spell板块,同样在粤教版(三年级起点)的教材中有Sounds and Words板块。
在日常语音教学中,一些教师仅注意了教材中的音素、单词,习惯于孤立机械地Skill-and-Drill work,如拼一拼、换一换,或者加一加、减一减,再任务式地把chant唱诵几遍。学生难以通过这种缺乏语境的学习内化并建构语音知识。其实,拼读只是教学手段,而非最终目的,教师应把拼读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Phonics成为家常课。词汇教学中,通过感知字母发音,辨别区分字母与字母组合,打节拍分音节,利用汉语拼音的正迁移等方式训练拼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音素意识,提升语音意识和拼读能力。
绘本作为较好的语篇补充材料,图文并茂,色彩、内容以及结构的丰富多样性更符合学生阅读心理需求。而自然拼读绘本在语篇阅读中渗透英语拼读规律,通过有意义的阅读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在阅读中操练英语解码能力,并以其语音知识辅助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现以《丽声·北极星自然拼读绘本》第三级“I Like the Pipe”为例,探讨自然拼读绘本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拼读教学常态化,从“家常课”走起
人教版(新起点)三年级上册的Let’s Spell 板块,学习元音字母加辅音字母组成的C+VC结构,让学生感知辅音与元、辅音组合的C+VC拼读,如c—cat,b—bat,p—pat,教师在日常授课种就要有意识带学生辨别首字母辅音的发音,感知音与形的联系。如Unit 2 “My Body” Lesson 1词汇板块学习leg这个单词,可以用汉语拼音的正迁移拼读法带着学生学习
/l/—/eg/—/leg/,再配合手势、打节拍、点头,韵律感就出来了,为了感受音素变化,教师可以针对这个单词进行音素删除、替换、添加、混合、分割的训练,每次交替训练两三种,学习拼读(Blending),切割(Segment)和解码(Decoding),在日积月累中提升音素意识。因此,拼读教学不是为了学习语音板块,而是有意识地渗透Phonics,培养学生听音、辨音、拼音、写音拼读和拼写单词意识。
二、挖掘关联元素,寻找适切拼读绘本
拼读教学已经常态化,在教授语音板块时应充分发挥自然拼读绘本的魔力,让拼读教学更具有趣味性。人教版(新起点)三年级下册Unit 2 “My School”Let’s Spell板块学习Magic-e的长元音音形对应规则,如a-e, i-e,o-e,u-e。结合《课标》一级要求“人与自然”范畴下的主题群“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在本单元的Let’s Spell板块,可以选择外研社《丽声·北极星自然拼读绘本》第三级“I Like the Pipe”与主教材融合。
绘本讲述了小男孩Mike在骑车路上偶遇车祸受伤的刺猬,Mike不仅救助了它,还想办法帮助小动物改善马路通行条件。故事以此为明线,以文本中的“i-e”词汇“like, pipe, Mike, bike, side, fine, slide, smile,nice, time, five, life”为暗线。绘本中有爱有谋的Mike让读者感动,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
建议在选自然拼读绘本时可从两方面考虑:教授的语音知识是否可以与主教材的语音板块融合?要选用的自然拼读绘本是否适合学生心理年龄与认知水平?如上述所选故事,不仅适合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也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喜欢小动物,对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好奇。通过与小动物的相处,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相互尊重、关爱,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感受世界的美好、生命的意义。
三、“意义先行”,拼读归纳在后,提升阅读素养
选择合适的素材后,要进行绘本教学的设计,教师若能按以上策略实施,从上位角度出发,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则应选择“意义先行”(meaning first),在指向主题意义的探究下开展自然拼读绘本教学。知识的学习不是纯粹的符号认知或符号解码活动,而是通过知识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文化精神认识社会、理解社会,通过符号中介参与社会和进入社会的过程(郭元祥,吴宏,2018)。“意义先行”符合学生阅读的自然心理需求,只有承载着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语篇故事,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习真实发生。提升阅读能力需要在阅读中培养解码能力,这并不是通过语音板块中孤立的、碎片化的、欠缺真实语境的词汇拼读学习就能够达到的,只有“意义先行”的语篇学习才能承载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四、梳理信息,形成结构化知识,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
1.感知注意,获取梳理
通过教师Mike自我介绍chant,初步感知i-e发音单词。引入Mike,提取封面信息,导入故事刺猬角色,预测标题中Pipe的位置。带着问题,跳读快速找到答案。
2.内化运用,概况整合
根据故事的流程图和重点词汇提示,小组合作完成故事高潮梗概,含有i-e发音的词汇。听音频朗读故事,理解故事的发展并找出更多i-e发音单词。
3.迁移创新,想象创造
想象创编刺猬Jade给Mike写感谢信(含i-e发音)。
为了让故事的拼读元素更完整,教师给刺猬配上一个含a-e发音的名字Jade,方便学生理解、讲述故事。教师以标题“I like Pipe”进入封面解读,让学生观察骑着自行车的Mike和看起来不舒服的Jade,铺垫safe安全的概念,设下疑问:“Who likes the Pipe? ”整个故事以Mike救助Jade为明线,开始(Mike遇见马路上受伤的刺猬,Mike带Jade向兽医求助,并提出动物横穿马路的危险)—高潮(Mike向市政厅寻求帮助并得工人的帮助)—结局(工人把管道埋在马路下,让动物从管道滑过,避免横穿马路的危险)。梳理故事发展脉络形成结构框架,学生一目了然。
学生的情感随着主人公Mike而起伏,不仅感受了Mike的善良与机智而且内化联系自己与小动物相处的经历,理解人与动物和谐友好相处的主题意义。这节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关于i-e的十几个拼读单词,而是在学习活动观中,感知梳理信息,运用实践,内化语言知识的同时,多角度地思维辩证、迁移想象。故事中的小刺猬Jade让人类与动物建立了情感链接,引导学生建构上位主题意义“I means everybody. Everybody likes the Pipe.”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注重“意义先行”时,不能放弃语言结构的学习。选材及设计目标时如何用好、用巧自然拼读绘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教师要根据学情,规划安排好自然拼读绘本的教学进度,按照语音知识体系融合教材内容,在《课标》相应级别指导下,合理匹配自然拼读绘本。遵循儿童的阅读规律与心理需求,从听说感知、积累入手,为阅读解码做好语音储备。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实习编辑 李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