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洲歌舞音乐》为例谈支架体验式音乐教学
作者: 萧淑君
原始非洲音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其与其他国家音乐文化相融合时,又产生了更多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但随着流行音乐发展,原始的非洲音乐慢慢被人们遗忘。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运用“支架体验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只由教师进行单向解说讲授的传统方式,把音乐分段分析,创造对应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成为课堂主角,感受体验学习音乐作品不同的段落支架,在实践中体验音乐魅力。
具体而言,课前让学生借助微课、搜索网页等方式自学,课堂上教师运用肢体语言,结合音乐的内涵进行艺术性的引导,引入学生实践环节,创造切身感受艺术和演绎风格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主动体验并深入探究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欣赏、思考、分析、探究、体验等学习环节中,深化情感体验,开发学习潜能。
一、创设教学情景
笔者将课堂情景模拟为“非洲部落”,并扮演“部落首领”走进课堂,穿上特色服装,运用非洲语言打招呼,向“部落群众”送上见面礼。全体学生扮演“部落群众”给予“首领”热情回应,用非洲口传文化这一古老的音乐传承方式体验学习音乐文化,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和想象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
充分运用教学道具非洲特色乐器——马林巴,师生一起演绎,体验别样的声音艺术。课前,教师精心准备非洲服饰,更好地让学生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被带入非洲大陆,在轻松的环境中体验音乐的乐趣。
二、搭建教学支架
以生为本,强调有效支架体验。首先笔者以课堂开始送上见面礼为主导,让学生初次感受非洲歌曲的热情,然后引导学生一起“用双脚踏响地面模拟演奏非洲鼓”到“呼应歌演唱《非洲赞歌》”,再到“激情的非洲舞表演”,每一次支架体验活动都以生为本,尊重全体学生。教师营造非洲气氛,让学生在律动中产生成就感和陶醉感。
高中音乐三大核心素养提醒我们,搭建好支架目的是根据音乐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音乐学习主题,通过音乐要素、形式要素来提高艺术表现。由此可见搭建教学支架的必要性。
三、独立探索研究
支架式教学的本质在于,事先分解复杂的学习任务,以便逐步将学习者的理解引向深入,进而独立探索。整节鉴赏课,教师深入浅出地设计音乐游戏,学生易于接受并参与节奏游戏,并且很好地进行深层次创作,给予自由想象的空间,让“部落成员们”得到鼓励。课例《非洲歌舞》里,教师可以根据支架式教学方法,落实《鼓舞》作品里的音乐节奏——多线型节奏,鼓励学生自主运用不同形式,如抖手、跺脚、扭腰等,体验多线型节奏,让复杂难懂的节奏变得简单易懂。因此,学生独立探索构建起音乐学习的支架,紧扣学习目标,升华情绪情感。
四、合作互助学习
课堂最后,笔者继续扮演“部落族长”邀请“部落成员”用自己创作的节奏完成课堂的高潮部分——全班参与庆典仪式歌舞演出。整节课充分让学生体验参与创作,乐在学中,重在实践。
五、评估学习效果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借助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深入引领学生感受、体验非洲歌舞音乐的艺术魅力。结合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分析能力强等特点,通过音乐聆听、感受、体验展示和情感模拟等教学环节,紧扣音乐学科三大核心素养,积极达成“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的目标。笔者在课例《非洲歌舞》里尝试情景模拟音乐互动实践加深学生对歌曲结构的记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全程投入。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模式,既关注教学原理,又注重思想性和学科性统一。笔者坚持以生为本,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师生共同寻找灵感和答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更加有效地亲身体验鉴赏,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极佳的。
课堂支架体验式教学理念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非常有益,在课堂中体验非洲节奏是教学活动中心,学生则是节奏体验训练环节的主体。在实际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实现了教与学之间的有效互动。课堂上构建支架体验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笔者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彰显美育功能,强调音乐实践,深化情感体验。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