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幸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作者: 吴向阳
“幸福课堂”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幸福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桂园小学为例,论述了幸福课堂的提出背景、幸福课堂的主要特点和要素构成,重点探讨了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幸福课堂”的提出
幸福是人类重要的追求,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权利。接受优质且快乐的学校教育,就成了每一个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新时代新形势下,国家和社会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总目标。我们认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的主体(广大中小学生)感到幸福快乐,否则就是不完美不全面的。
然而,当前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中小学校教育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课堂机械沉闷、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厌学情绪增大、师生关系紧张、家校关系紧张、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素质教育推进困难重重,等等。一言以蔽之,今天学校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的集中表现就是“学生不快乐,教师不幸福”。归根结底,学生的课堂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众所周知,小学是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早期阶段,是人的一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奠基性与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大力开展“幸福课堂”教改实践,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幸福人生”奠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016年以来,桂园小学大力开展了“幸福课堂”教学改革行动。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现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重点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指数,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全方位以及全过程幸福,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幸福课堂”,学生的幸福指数、家长的满意度、社会的美誉度均得到大幅提升。
二、“幸福课堂”的特点
课堂是学生学习与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校开展幸福教育的主要场所。幸福课堂是指从儿童(学生)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各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使儿童(学生)幸福学习和快乐成长的生命化课堂。幸福课堂通过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工作,培育学生拥有幸福人生需要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获得幸福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
1.幸福课堂是一种“师生关系平等”的课堂
幸福课堂也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但这四者的作用、关系与传统课堂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最显著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地位:幸福课堂中的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幸福课堂的学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与分享者。这样的课堂,师生关系是融洽的,师生地位是平等的。
2.幸福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幸福课堂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各个教学要素的设计理念集中体现了“幸福”的属性和关切,如以幸福课程作为载体依托,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幸福情感体验等。幸福课堂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幸福人”。从课堂教学结构上来看,幸福课堂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主型”)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幸福课堂是一种充满“愉悦幸福体验”的课堂
幸福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体验幸福、享受幸福的过程。幸福课堂,直指幸福,“幸福”是幸福课堂的价值导向与终极目标。幸福的主体既要包含学生的幸福,也包含教师的幸福;教学活动既要体现学生“学”的幸福,也要体现教师“教”的幸福。幸福课堂是师生之间完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体现,是师生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完美统一。
三、幸福课堂的要素构成
桂园小学幸福课堂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幸福教师、幸福学生、幸福课程和现代媒体,以“幸福课堂”为中介(平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目标是培养幸福学生。桂园小学“幸福课堂”设计的教育愿景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幸福教师”精心培育,以“幸福课程”(幸福教材)等丰富的教学内容作为支撑,现代教学媒体(多媒体平台、网络技术、微课资源、电子书包等)辅助配合,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强烈幸福感的“幸福学生”。(见图1)
四、“幸福课堂”的教学模式构建
学校成立了“幸福教研”教师研究团队,教师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各项活动,教研氛围空前浓厚,幸福课堂教学特色与教学模式基本形成。
1.抓好常规教学管理,推进幸福课堂落实
一是聚焦课堂教学,制定“磨课”计划。学校每学期开学之初,各学科教研组就着手开展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研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年级备课组教师同课异构等观课、议课活动计划。在不断“磨课”中精雕细琢打造精英团队,打磨出了一批优秀的“幸福教师”。
二是重视科组协同备课,明确幸福课堂的教学要求。强调教师备课时要做到“四定”“五个结合”。“四定”是指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和定中心发言人。五个结合是指教学环节与情感体验相结合,与课标、教材、学情等相结合,与思维导图(知识结构图)相结合,与多媒体的应用相结合,与编制预学案(导学案)、拓展练习相结合。坚持备、教、学三者一致,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挖掘学科教材内容,形成幸福课堂教学特色
学校在创建幸福课堂的过程中,对国家课程和校本幸福课程进行校本化、教材化处理后,再将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幸福化”和“课堂化”处理。各学科教研组通过梳理、挖掘、整合、重构等方式,将课程和教材中适合幸福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幸福发展的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积极开展幸福课堂的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各个学科100多门近20类的幸福课堂校本教材。
3.深化校本教研,构建幸福课堂的学科教学模式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风格和学习规律,不断推进“幸福课堂”的核心价值落实,在实践中探索出五步式“幸福课堂”教学模式。(见图2)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教师巧妙创设各种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与感悟,有效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联合开发了“导学案”这一学习工具,有利于课前(或在家里)有效指导学生预习,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对于重点难点问题的教学,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学习、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充分体验学习的成功(或失败)。
(4)实践运用,巩固学习。通过课堂测验、课外作业、探究任务等多种途径,及时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起及时反馈、总结规律、巩固学习的作用。
(5)交流汇报,分享学习。分享是幸福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个人发言、小组汇报、成果展示、活动竞赛等环节,让学生学会表达,相互借鉴,分享幸福,共同提高。
值得说明的是,幸福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通用的教学流程,它的五个环节(步骤)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师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场景在时间分配、环节安排上灵活处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开展专题研究,打磨具学科特色的导学案
为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自主学习的真实发生,学校语数英教研组在“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大胆尝试,在广泛学习了国内导学案实施的先进经验后,根据实际学情,基于教学脚手架理论,开展具学科特色的导学案研究,开发整合学科资源的导学案,通过学科资源利用最大化,延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目前,学校语数英教研组已经基于各学科导学案模式开发了三至六年级全套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