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建设提升少先队员核心素养的探索
作者: 刘卫祥
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核心内容。清远市清城区横荷街中心小学立足学校本土资源,构建基于“泉文化”的少先队活动课程,不仅传承地方文化,使学生从小就对家乡有着浓厚的感情,而且促进其产生文化自信,从而达到少先队教育的初衷。
少先队是学生的先锋队伍,在促进学生个人核心素养提升以及学校整体发展上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通过课程体系的丰富与改革,构建专业化、科学化的少先队活动课程,不仅丰富了校本课程,而且使每一个少先队员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来源,促进其先进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强化其身体及精神上的锤炼,实现队员核心素养提升这一教育重要目标。
一、校本课程建设对培养少先队员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伴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确立与不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各阶段学校教育的关键目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教育要突破以分为重的教育误区,要着重关注学生道德方面的发展,培育德行良好、思维发展、能力全面的新时代学子。而少先队一直以来都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学校教育目标的改变,学校教育内容也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其中关键部分的校本课程亟需做出变革与完善。而校本课程的完善与发展在促进少先队员核心素养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设计校本课程体系,课程改革方向和模式向核心素养目标看齐。校本课程体现了学校文化,也是学校办学目标的直接体现。学校的愿景之一是培养“尚善乐智,包容坚韧”的清泉少年,注重学生的品性培养,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良善、积极乐观、胸怀宽广、意志坚韧等良好道德品质。这也与少先队培养目标相契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为少先队员核心素养发展提供了平台。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延伸与补充,更依托地区发展特点、学校本身情况、学情,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开放性。例如,学校开发的“井泉溯源”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每个课程群都由国家基础课程、自主课程、文化浸润课程三部分组成,三者互相融合、彼此补充,将国家基础课程与校本特色课程有效融合,在遵从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目标前提下,遵循地区发展与学校发展特点,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井泉溯源”校本课程不仅能够极大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诸如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感。
二、校本课程建设具体策略与相关实践
1.立足学校现实情况,建立少先队课程体系
大部分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本课程,针对少先队的课程却不多见。因此,确立与发展少先队课程成为当务之急。具体则唯有立足学校现实情况,包括学校历史和现有资源,全面掌握已有资源,并分析学校少先队的实际情况,才能构建科学有效的少先队课程体系。经深入研究与探讨,我们发现横荷街的“泉文化”凝聚了人们最熟悉最深切的情感,可作为少先队员们体验生活的生动教材,是少先队活动课程重要的资源。结合横荷街“泉水文化”对学校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源进行挖掘开发,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实施、评价等方面设置符合学生兴趣和需求的课程,形成“清泉润心”少先队活动课程体系,能够切实履行培养“尚善乐智,包容坚韧”的清泉少年的目标。创新课程形式,建立基于“泉文化”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品牌,提升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广基于“泉文化”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为横荷街道各学校乃至粤北同类型地区的学校少先队活动课程提供借鉴。
2.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丰富少先队员的学习内容
(1)“井泉溯源”——建立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对处于认知发展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生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需要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重视生命、珍爱生活、快乐生活。生命教育不仅是安全教育,也是生活教育,更是正确价值观的输出。因此,学校围绕“清泉少年”的发展目标,构建四个课程群(其中“恒”这一目标贯穿始终):“善”课程群、“智”课程群、 “容”课程群、“韧”课程群。希望学生向上向善,保持对生活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到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幸福;有智慧有方法,能够用自己的智慧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包容、胸怀宽广,能够换角度看事情、问题,学会接受现实、包容他人、宽容自己;锤炼意志,能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坚定意志、克服困难,不妥协、不放弃,持之以恒。
(2)“泉水叮咚”——建立个性价值绽放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尊重学情为前提,而学生的个体差异势必存在。同时,每一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突出特点。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遵从学生天性、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是基本。因此,学校按照国家育人目标,均衡设置课程之外,还根据少先队活动课程分学段目标开发校本课程。以“德智”并举 为切入口,以传统文化教学为育人载体,融入“泉”文化,打造人文主义教育内涵的特色课程育人体系。一、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学习武术,锻炼体魄,充满活力,让学生感受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提升认识高度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抽刀断水水更流”“水滴石穿”体现泉水的韧性。学校给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围棋课,培养学生坚韧的品质。通过“饮水思源”,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以家书的形式,让五、六年级的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以“泉”文化为引领,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开设传统文化教学课程,促进学生德智素养的提高。这样的课程群设置,不仅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基本认知发展规律与身体发展特点,更是发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差异性、发掘学生不同兴趣点的重要途径,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选择,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具体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学习与活动的机会,并积极鼓励和肯定学生,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学生通过参与学习多种类的丰富课程,找到自己的兴趣,经过长期的学习与练习逐步培养成爱好,发展成特长,实现个性发展。
(3)“饮泉清节”——开设德育润染课程体系
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因校本课程中德育内容的融入以及实践活动设置,无形中向学生传递着正确的价值观内容,这些知识内容经实践活动形式而被学生认识、吸收并内化,并用于指导学生的实践,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围绕“清泉少年”目标,以“八礼四仪”为常态活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活动之中,并组织纪念日进行各类文体专项活动,结合“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班会,搭建德育课程体系。将内容枯燥、难懂、收效甚微的道德教育以实践活动形式展开,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根植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认知,从而有想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校本课程以多样形式展开,有效提升队员素养
校本课程的展开形式应多样,才能实现深化教育效果目标,具体可通过以下形式展开。
1.主题队会
例如,“畅谈梦想”主题队会的开展,教师引导全班学生畅所欲言,对自己心中的梦想展开讨论,加以点评,使队员们认识到梦想于自己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帮助队员们正确认识梦想。梦想有大小之分,却无高低之分。有些队员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而有的队员想成为一个普通的工人,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同样都是为社会作贡献的个性选择。
2.仪式教育
借助仪式感来强化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因此学校教师应重点抓好入学仪式、升旗仪式、成长仪式、毕业仪式等“四仪”。例如加入少先队的仪式活动,借助声光音响等设备,营造出庄严的氛围感,在庄严的场合中为每一名新入队员戴上象征着荣誉、象征着身份的红领巾,并带领新入队员发誓,一起宣读誓言,使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出对加入少先队的这份荣誉感。在少先队员关键的成长阶段,比如少先队员跨入十周岁时,通过集体仪式共同庆祝,迎接新的未来,让每一个学生挨个上台发言,许下对人生的期许,让每一个队员认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发展,自己身上扛的担子也越来越重,无形中实现了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
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比口头教育往往有着更好的效果,也可以检验队员们的道德认知与素养。如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队员了解家乡古迹的文化内涵,也可组织队员们在不同的节日参与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比如在感恩节给队员们布置感恩父母的活动任务,要求队员们在感恩节这天对父母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恩,可以写信的方式抒发情感,也可以具体的行动来表达爱意,诸如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给父母沏上一杯热茶、为父母洗脚,等等。在重阳节,带领全体少先队员去敬老院关怀老人,如陪老人聊聊天、给老人们收拾一下卫生、为老人们表演几个简单的小节目等,将温暖送给老人。
4.品牌活动
基于“泉文化”的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施,打造有特色的少先队,形成品牌效应,可助力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让队员系统深入地学习家乡文化,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研究与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在少先队发展上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开发少先队校本课程成为我校校本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还辅以其他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这些校本课程开发始终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根本目标,涉及生命教育、个性价值教育以及德育等内容,并以多样化的形式展开,切实丰富少先队员的学习与生活,帮助他们提升核心素养,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