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组建设策略初探

作者: 李永红

为了增强学科组活力,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学质量,我校语文科组以绩效、职称评聘为契机,以活动为载体,以展示评比为手段,通过采用“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学科组建设策略,促进学习与交流,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

一、“纵”“横”交错,提升学科素养

1.“纵”向聚焦课改,深究教学技法

“纵”,指的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聚焦课堂教学改革,通过“三点一线”教研活动,探疑解难,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

“三点一线”教研活动,是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紧扣学期或学年研讨专题这“一条主线”,通过同课异构、集体备课、论文评比这“三个工作要点”,使教研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集中语文科组教师的智慧和力量,逐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理论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点一线”教研活动分为六步。

第一步,聚焦课改,确定专题。学校教研组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确定科组共同研讨的专题,可以是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如精读课文、习作指导课、口语交际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等,也可以是课堂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探究,或者是课堂展示交流的有效性探究,还可以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二步,选定内容,确定组别。根据学期或学年研讨专题,年级科组全体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分组选定同课异构的教学内容,2~3人为一组,组别的多少根据年级教师人数而定,一组一个教学内容,同课异构的时间由年级科组内协调好;教师们通过抽签确定自己的组别和同课异构的内容。

第三步,同课异构,创新教学方法。我们把教师每年至少上一节公开课的基本要求与年级赛课或同课异构统一起来,以赛课的形式上公开课,每个年级选出30%的优课参加校级的赛课。每一节年级赛课,同年级的教师都是评委。以赛课的方式进行同课异构,促使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互相学习,共同进

步。

第四步,集体备课,打造精品课堂。年级科长组织科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磨课,对进入校级赛课的课例进行精心打磨。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年级科组教师们的集体智慧,打磨、修改教学设计,在观课议课中不断地产生思维碰撞,学科素养逐步提高。

第五步,校级赛课,精彩纷呈。围绕学期或学年研究专题且经过年级打磨的精品课例,往往有不少亮点,全校语文教师都参与观摩学习。学校教研组成员作为评委,对所有课例进行公平公正的评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邀请市教研室的领导专家来校指导,邀请兄弟学校的骨干教师观摩交流,使参赛教师得到锻炼和进一步提升。教育局领导还挑选特别优秀的课例上传到局域网,供全市教师观摩学习,有效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在制定绩效、职称评聘方案时,特别考虑校级赛课的成绩与绩效工资挂钩,并在职称评聘中加分,有效地激发了科组教师们的探究热情。

第六步,论文评比,提高理论水平。在专题式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经历了同课异构、集体备课、观课议课、校级赛课、专家点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有了不同的体验和收获。在此基础上,教师们深入钻研,加强理论学习,撰写论文。学校对优秀论文进行评奖,促使教师们在课改实践中注重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实现骨干教师向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向学科领军人物的转化。

第七步,优秀备课组评比。学校教研组根据年级科组赛课、论文评比的成绩,以及提交的集体备课、磨课的资料,评出50%的备课组进行表彰。

“三点一线”教研活动,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学科素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强了科组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我校中青年教师在县、市、省级的课堂教学评比、学科素养大赛和教学技能比赛中屡屡获奖;构建了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中高年级精读课文课堂教学模式、习作指导课课堂教学模式在罗定市内推广;多个课题获省、市级立项。

2.“横”向多筑平台,促进多元发展

“横”指的是利用多种方式搭建平台,促进教师多元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通过朗读比赛、书法比赛、说课比赛、微课评比、才艺展示等一系列评比展示活动,促使教师不断提升学科素养,与此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有力的保障。

总的来说,“纵”是指从“纵”向、从细微之处,深入进行课改实践,实现高效教学;“横”就是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为科组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促使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纵”“横”交错,相得益彰,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点”“面”结合,提高整体水平

1.构建培养体系,重“点”成就领军人物

学科领军人物不仅要“带头强”,更要“带领强”,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和带头引领作用,带领学科组其他教师一起发展、一起进步,从而实现学科组的整体提升。为了培养名优教师,我们构建了选苗子、搭梯子、压担子、戴冠子的培养体系,物色师德水平高、专业素养好的骨干教师为培养对象,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提升机会,搭建更多成长平台,指导他们送课下乡、承担各类示范课、开设专题讲座、参加各项比赛、主持课题、成立工作室等,使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学科素养进一步提升。这些培养对象,参与了更多的教研活动,承担了更多的教学教研任务,取得了更多的业绩,逐步成为学科领军人物,在学科组建设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促进学科组的整体提升。

2.强化科组教研,全“面”提高整体水平

“面”,是指在培养学科领军人物的同时,注重提高全校语文科组教师的整体水平。通过开展科组培训、集体备课、年级赛课、“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着力提升科组教师的学科素养。

科组培训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聆听名师讲座、观摩优课、交流互动、阅读文献等方式。集体备课主要以年级科组为单位进行。首先,负责主备的教师提前1周完成教学设计、制作上课PPT、开发课堂任务单,并发给年级科组教师阅读学习。然后,科长组织年级教师集体备课,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给出建议。最后,教师个人根据自身实际和班级实际修改教学设计、课件和任务单,在班级试课,进行教学反思,或继续组织集体磨课。“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做到“四定”,即定帮扶对象、定帮扶内容、定帮扶要求、定帮扶激励方案。帮扶内容方面,包括班级管理、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培优辅差等方面,对于表现突出的师徒,学校根据“青蓝工程”评价和激励措施,评出“优秀新教师”“优秀指导教师”,并在期末绩效和职称评聘时加分,予以肯定和激励。

“点”“面”结合的策略,强化了教研氛围,促进了校际交流,提高了科组教师的整体水平,增强了科组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黄铭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