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曹小旭 蒲婉云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减负增效的迫切需求,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切实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水平,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尝试采用“深度学习”理念,提出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让阅读教学更有温度、广度和深度。
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首先理解学习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对学习内容进行批判性吸收,将新的知识和思想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当中,对这些新旧知识进行联系重组,并将这些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相对于浅层学习,深度学习着眼于高阶思维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高阶思维主要指学生在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方面展现出来的思维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旨在促进学生对文本背后深层次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深入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进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一、借助核心句子,整体把握内容
在目标清晰、难度适中、文本解构充分的基础上,抓住核心句子,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思考的关键。不同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呈现方式均有所不同,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主要内容时,先让学生意识到不同作者不同题材的作品在写作风格和特点上的差异,再尝试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法”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借助”的对象主要包括文章的题目、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等核心语句。这些句子既可以体现文章的主旨,也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借助法”概括“主内容”,可有效避免低效阅读。
二、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
词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对词语的理解不仅影响学生的语言发展,更反映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等方法,挖掘文章中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情感。培养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关键,更是学生高阶思维形成的必要前提。
如学习老舍的《草原》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一碧千里”和“并不茫茫”的意思。引导学生抓住“碧”和“千里”两个词语体会草原碧绿辽阔、一望无际的特点。联系下句“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同时结合自己生活中看到的草原实景,感受作者看到的不只是草地,还有羊群,从而理解“并不茫茫”的含义,进而体会作者对草原的无比热爱之情。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特点,让学生经历深度思考后的豁然开朗,逐步提升深度学习的能力。
三、引导批判思考,挖掘文本深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即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地思考并大胆地提出质疑,通过关注文本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特点,结合文本内容与自身生活实际矛盾的地方,主动问一个“为什么”。在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条件下,在批判质疑的体验中,学生不断探寻“答案”,层层递进式发问,逐步挖掘文本的深意和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深度思考、主动质疑:“五位壮士完成了掩护任务后,为什么不追上大部队而是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引到其他地方不可以吗?不跳崖不行吗?”围绕“完成任务后的撤离问题”展开一系列深度思考,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深度思考中挖掘文本深意,进而深切体会五壮士对敌人刻骨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背后的人文主题和文化内涵,是提高其思考深度的关键之一。
四、聚焦写作手法,了解写作特色
若想达到读写能力的高度融合,就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即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艺,聚焦作者的写作手法,了解每篇文章在写法上的特色,再运用习得的写作方法来指导自己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文本中描写较有特色的词句,比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细描、衬托、烘托、渲染、对比等。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结构特点。抓住这两个方面品读课文,让阅读变得更有深度。
五、类文拓展阅读,增加思维广度
“类文”拓展阅读,指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精选一些与教材内容相近或题材相似的文章或材料,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促进深度学习能力的形成。教师可以根据题材、语言、结构、写法等选择相关类文,突破单一文本的教学局限,尝试进行“大单元”建构,拓展课堂知识,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思考两篇文本在语言、结构、写法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提高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如学习老舍《北京的春节》一文时,可以引入斯妤的《除夕》和梁实秋的《过年》的有关文段。引导学生从“结构、中心、语言风格、作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来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提出问题:这三篇文章中描写除夕的部分有哪些相同之处?同样描写除夕,斯妤写出了怎样的感受?这三个除夕片段最大的不同点在哪?你最欣赏谁的写法?通过对比和剖析,学生明白了三篇文章在表现手法和表达情感方面的不同。这种“类文”拓展阅读,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强化了对语文要素的把握,使其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
六、读思写三结合,提升语用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读与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们会有意识地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但大多停留在“仿写”的阶段。在深度阅读背景下的读写结合,“思”这个过程不可或缺:在“读”与“思”的过程中可以让“写”提升一个层次,在“思”和“写”的过程中可以让“读”更上一个台阶,“读”与“写”通过“思”这个媒介循环起来,是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标志。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阅读应该是“读——思——写”有机体的一部分,通过与作者对话,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的知识,同时获得更强的思维能力,再通过写作练习,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与品读优美语句或段落,思考:该句或该段优美在哪里?作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结合自己的经验,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方式以及表情达意的方法,获得新的知识,随后进行仿写,通过“读中有思,思后仿写,读写结合”的新方式,内化作者所运用的手段与方法,形成自己的写作范式。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