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 郑丽雪

数学阅读是以课堂教学及课后阅读为主要途径,以教科书、知识图册、趣味历史等文字为载体,对数学概念、数学知识应用以及数学背景进行学习的行为。目前,数学阅读教学实践仍然存在顽疾,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仍缺少系统的指导。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成了当前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人的行为是所思、所想、所习惯的反射。提升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同时教师应该意识到,被边缘化的数学“阅读”,实则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即:无论是理解数学知识或者是问题本质,都离不开学生对数学阅读能力的应用。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促使学生在理解数学背景以及数学知识的同时,产生关于知识点本身的疑惑,把“读会”转换成“会读”,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归纳等活动。数学教师可以尝试以如下方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在课堂上以小组竞赛形式布置任务,让学生探讨授课章节中最核心的知识点,以简短的方式进行总结,并设置加分项目,比如:是否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发散?是否可以联合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内容?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下,学生可以练就快速抓住教材核心内容的能力,培养其阅读习惯。

在“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景化与思维导图相结合的方式,在情景化之后,可以提问:“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整理出一共有几种大小月份判断方式,分别是什么?”以激发学生带有目标的阅读行为。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对话,邀请学生上台进行角色扮演,模仿知识点的对话内容。

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布置关于延伸阅读的任务,让学生思考并写出延伸内容与课文主体内容之间的联系。

二、在习题练习中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在数学练习中的表现为:对数学题目中字、词、句意思的准确掌握。数学练习作为检验小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工具之一,对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起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习题练习中,通过教授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在指导学生进行习题审题时,谨记数学术语的各种含义,如“加了”和“加到”的不同、“除”与“除以”的不同、“减少了”与“减少到”的不同,等等。在解决问题中,对于长句的缩读,可使用数学工具对文字进行转化,比如用线段图解的方法,来描述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再比如在函数关系中,先选定未知数、已知数去列方程,再根据题目的要求列出等式。

此外,对于读题,数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一定的原则进行检查,比如“不添、不漏、不认错字”的原则,或者效仿数学竖式计算的检查,把原数带回题目中,看是否成立来检验数学习题阅读的效果。最后,教师需要让学生把阅读技巧落实到四个关键的检验点上:是否理解了关键词句,是否分析清楚数量关系,是否列出了综合算式,是否将结果进行验算。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能力应该为数学知识的学习、为数学理论的理解而服务。

三、课外数学阅读中提高思辨能力

数学教科书是我国教育学家汇聚千文万章的精华,但囿于其体量,在庞大的数学海洋中,仍属于沧海一粟。在熟悉教科书的情况下,小学生若想对数学知识进一步拓展,则需要借助课外数学阅读的书籍。其内容可以不局限于课堂上的数学知识,也不一定只是以习题的形式出现(大多数的数学课外阅读都囿于“习题集”的范围)。课外数学阅读可以是知识背景的补充、数学家自身的故事,也可以是对数学经典的重构与解读。

对于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数学教师可以规定每周三为课外数学阅读交流日,让学生带一些好的数学读本、数学杂志到学校,中午半小时和同学交换阅读,并交流读书心得。其内容包括:

每周一题:介绍一道新颖题(学生阅读好题后加以推荐)。

妙题巧解:介绍一种解题的好方法(可摘录原文也可推荐自己的妙思巧法)。

生活中的数学:课本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数学史话:符号的产生、数学家的故事等。

原创数学日记:学生自己撰写的数学故事、数学学习反思等。

阅读方法交流:解决阅读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这一系列生动活泼的阅读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数学阅读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深入分析阅读的概念本身、边缘化的情形以及阅读材料的匮乏情况,结合数学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数学阅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辨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罗 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