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思想政治创新课堂教学探究
作者: 陈永序在担任校长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实践中,笔者非常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并将其贯彻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政治课教学中。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深化改革、创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实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学科目标?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大单元教学、议题式教学和“时事+”教学作为创新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开展教学探究。
一、大单元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部编版新教材包括4本必修和3本选择性必修课本,如果按照传统的课时设置开展教学,学生在高二第一学期要完成4本必修课本的学习并顺利参加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时间尤为紧张,学生还存在知识点零散、只注重理论、政治认同感不强烈、公共参与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真正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因此,采用大单元教学显得尤为必要。大单元教学,即从整体着眼,宏观把握教材内容,明确学习主线,以线串起相关知识点,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这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学法指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其自主学习的动力,改变其被动接受的局面,如此才能大大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例如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映,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半为以往人教版历史课程的内容,知识点繁多、琐碎,对政治课堂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课程难以按计划推进。我们采用大单元教学方式,首先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阅读课本,总揽全书,从各课、各个社会形态中找出其社会形态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表现、状况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然后,通过课堂上集体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比较各种社会形态,全面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一般规律,进而理解、概括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它反映了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又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主线,将第二、第三和第四课的基本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深刻认识“救中国”“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我国近当代的发展路径,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大单元教学,既高效整合教材资源,帮助学生提取学习主线,增强学习探究能力,减轻学习负担,又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认同,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的历史选择和国富民强的根本保障,从而有效培育政治学科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二、议题式教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密切联系我国、本省、本市的实际和社会实践,合理设置议题,创设环境情境,鼓励、推动学生努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议题”的设置中,笔者尽量依据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而体现自主性。同时,尽量突出议题的探究性、适时性、原创性、价值化和生活化,使学生在学习接触时耳目一新,饶有兴趣,有所获益。例如,在《经济与社会》“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从抗疫复产中解读中国之治”的议题,以高中生小华在家庭聚会中感受来自不同所有制经济背景的家庭成员“有人欢喜有人忧”为议题背景,以生活化和探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时事+”教学,实现铸魂育人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真执行课程标准,有意识地将社会学科的综合性与时政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因此,时政教学成为高中思政课堂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它对于落实课程任务、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铸魂育人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们作了以下尝试:课前开设5分钟“时事演讲”环节,学生自主选择时政热点并上台演讲;或平时引导学生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等方式了解时政热点;或在教学中结合时政热点设置议题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现实问题,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或在高三备考中选取某一时政热点作为专题,多角度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加深学生对问题情境、背景材料的认知。
高中生大多受自身阅历的局限,对部分思想政治理论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在课堂上往往显得被动。而时事政治素材大多是国内外热点事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往往成为高中生关注的焦点。“时事+”教学不仅能够为思想政治教学提供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还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科教学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