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教育融入初中德育的创新探索

作者: 禹飚

生涯教育融入初中德育的创新探索 0

以人为本,立德为先。初中是学生立德的重要阶段,也是生涯规划的重要准备期,在这一阶段,将生涯教育与初中德育深度融合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南外”)以生涯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实践的切入点,创新“生涯德育模式”,充分发挥生涯教育的特点,为学生发展提供学习指导、生涯指导和生活指导。

一、党建引领常规化,践行培根铸魂

生涯发展理论倡导“未来目标影响今天行为”,这与德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形成高度契合。因此,南外通过构建党建引领下的生涯德育实践体系,推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

南外牢牢坚持党建对德育工作的导向作用,以生涯德育引领学生发展,重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建立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由德育部门统筹管理与协调。一方面,在常规课程与活动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聚焦以“党带团、团带队”的思路,开展“青春礼”“成长礼”活动,尤其是在学生入团积极分子培训中加强生涯教育的指导。另一方面,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党建引领,培养生涯导师,强化学校德育理念的落实、德育工作的真实、德育成效的扎实。因为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缺乏对“生涯德育”的根本认同和深刻认识的教师,更多的是只会“教书”,而不会“育人”。

二、生涯理念一体化,注重全面发展

生涯教育的科学实践是建立在对学校校情的充分了解和深刻把握之上的,生涯教育理念的落地也应当是与学校特色办学理念体系的深度对接和高度契合。南外将生涯理论融入学校自身的“幸福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贯彻积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一方面,牢固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理念,引领学生深入厘清学业、专业、职业、事业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学生有更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更清晰的努力奋斗目标、更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通过全面、科学、系统的办学活动帮助学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不断追求幸福人生,努力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另一方面,学校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突出特长”的育人理念,用整体培育的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在育人实践中,学校融合生涯教育发展理念,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站在生涯发展的视角探索校本课程教学改革,拓展学生生涯选择机会,使其充分做好升学或者就业的准备,将个人的志向与国家的志向相结合,通过正确的方式和实际行动实现志向。

三、生涯队伍专业化,做学生引路人

初中生涯教育的热度持续攀升,不少学校都建立了生涯课程,但都面临着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的问题。南外多措并举,培育了家校社一体化的协同育人专业化生涯教育师资队伍。

1.依托导师制,打通与华南师范大学合作的通道,聘请权威专家培养专业的生涯导师,以点带面,持续推进生涯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引领。

2.普及全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善用心理专职教师,培养建设心理导师队伍,持续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

3.孩子是否成才,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大力发展家庭教育导师,形成家校合力,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

4.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校园开展讲座,寻求校外专业智库的合作与支持,建设校外生涯导师团,不断拓展生涯教育的资源与阵地。

5.实行全员导师制,在寒假期间发起导师指导下“成长小组”活动,努力构建全员导师的生涯教育模式,突破生涯教育的时空边界。

四、生涯活动立体化,提升关键能力

初中生因其年龄特点,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多数来自于外界,自身并没有真实的体验感受,因此以活动的形式来开展的认知教育便成为南外的必然选择;同时,学校德育要想摆脱“两张皮”现象,就必须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体验德育素养的重要性。因此,“生涯活动”便成为生涯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的重要平台。当然,活动不同于课程,“体验感”是学生活动的最大特点。

根据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的人业互择理论,结合自身学生的兴趣倾向测评结果,南外从丰富学生的体验感入手,构建融合样式、多种类型的立体化生涯活动。学校按照社会型(Social)、企业型(Enterprising)、现实型(Realistic)、常规型(Conventional)、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六种基本类型开展学校生涯教育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找到适宜的定位,使学生才能得以更好地发挥。具体体现为:

社会型——专家指导活动:学校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入校园开展生涯讲座。企业型——校外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比如参观海天酱油厂、季华实验室等。现实型——家长指导活动:开展家长沙龙活动和共建美好家风的活动。常规型——校内实践活动:学校开展“模拟招聘会”“模拟联合国”等活动。研究型——研讨指导活动:学校心理教师为主导,以“家庭教育服务站”为依托,开展“职业生涯树设计大赛”等活动。艺术型——节日体验活动:开展节日、庆典、纪念日活动,增强体验感,厚植爱国情怀;开展仪式教育活动,举办入学礼、成长礼、青春礼、成人礼等仪式。

五、生涯课程矩阵化,丰富实践体系

初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是学生生涯发展的准备期,具有启蒙学生选择能力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南外正确定位、设计、开发和实施校本生涯课程,一方面切实满足学生的真实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又充实、完善和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

在生涯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参照现代职业的分类,不断改善现有的选修课、社团活动课,使之成为认识自我和职业体验的体系化课程,赋予其具有生涯发展的价值和德育实践的价值。同时,学校开发了基于生涯教育发展的多种实践课程,形成学生生涯发展的课程矩阵。

在课程内容上,学校的生涯教育课内容分为生涯启蒙、自我认知、教育认知、职业认知、决策行动等板块,例如《职业人生》《国际理解》《去远方》《财商意识》等课程。由校内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教师、生涯教育证书教师开展生涯课程教学,初一年级每2周1节课,初二年级每4周1节课,初三年级每8周1节课。

在课程形式上,学校成功开发包括生涯发展必修课、社团活动课、学科渗透、主题班会、家长生涯大讲堂、校园模拟招聘会、初高衔接、企业研学、假期社会实践等多种类、多样式的生涯教育课程。

在课程实施上,一方面由专职教师讲授,利用主题班会、学科课程和社团活动,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促进学生亲身体验,加强自我探索兴趣和能力,形成学校生涯发展教育基本框架和生涯发展指导开展模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学科+生涯教育”融合课,在“五育”融合的大背景下,有意识地将德育融入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五育”融合的良好载体。

六、生涯评价体系化,在反思中成长

对于生涯发展课程的评价,应当是纵向的和全面的,并且采用量化分析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南外依据“输出为本位的评价设计”“数字化为特点的评价过程”“树立榜样示范的评价反馈”的三大向度,着力构建“生涯专业测评”“德育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生涯评价的体系化,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自身不足并明确发展方向。

1.生涯专业测评。学校引进生涯教育“问向平台”,从志趣倾向评估、社会适应能力评估、社会责任感评估、关系发展评估、自我管理评估、领导力评估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检测。

2.德育评价体系。生涯活动的开展以“输出”为本的理念,构建科学的活动体系,提炼活动设计的原则与方法,设置评价的观测点,以观测点为“本”逆向设计活动。在评价中依托数字化平台,对活动进行多维度、立体化的评价,实现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并生成系统的“学生成长报告”与问向平台的“评估结果报告”,给予学生生涯发展的可视化与具体化指导。最后形成“南海外国语学校优秀学生画像”,为实施生涯德育提供典型范例。

3.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德育视角下的生涯评价践行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依托学校的智慧校园平台,建立“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实现生涯教育相关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如学校组织“方向盘”会议,学生、教师、家长在“里程碑时刻”共同讨论,不断提升生涯教育成效。

南外的“生涯德育模式”很好地将生涯发展理念融入学校德育实践中,创新了学校德育的实践路径,为学校德育注入了新活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