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作者: 叶志英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一系列新的课程实施指导理念、新的概念摆在广大一线教师面前,作为教研员,更要深入思考如何引导一线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为他们解决“具体要教学什么”“怎样才能教好”等现实问题。在开展教研工作时,教研作为灵魂,起重要的作用,课程是教研员的研究之本,课堂阵地是教研员的根。厘清教研员的角色,明确教研员的职责,依据课程、深入课堂,以校本教研为抓手,通过开展教学研究,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好的资源,为课程改革出谋划策等,这些都是教研员专业发展的趋势。因此,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研实践,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
一、静心学习,锤炼内功
教研员的主要职责和定位是:以研究为主,通过开展教学指导工作,为一线教师提供最本质的服务。作为教研员更应术业有专攻,具有对本学科最新的理解,能够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消息和教学成果,同时具备较高的教学理论研究能力,才能站在高位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季平在《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专业发展指南》指出,作为教育教育研究者,第一任务就是要静心耕读,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用知识来充实自己,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地完成教研工作,不断提高自身涵养。
站在教育理论的最前沿。研读当前教育政策、教育理论、著名教育专家、学者的专著等,不断进行深度思考,并通过撰写读书笔记等方式进行梳理,使自己的知识和涵养不断充实起来,同时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例如在面对各种课程改革的时候,要意识到教学改革是必然之路,如何更好地在改革阶段开展教学研究是教研员的重点课题之一。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评价”等,怎么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研员必须自己先理解透彻,善于吸纳课程理念、教育教学思想,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指导一线教师,才能够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与时俱进,不偏离课改的核心内涵,使素质教育得到不断发展。
善于与优秀的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在开展教学研究过程中要科学地对课程内容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在研究时要立足实践,通过建立教研中心、开展教研谈论、举办学术沙龙等,同时利用网络平台等加强与其他教研员的交流和联系,从而使教研员的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提升。另外,教研员要建立终身学习、善于反思的观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客观地思考教育教学的问题,做广大教师的专业引领者。
二、敏于引领,全力赋能
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教研员在对一线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和提供教研服务时其内容已经发生一定变化,从最初的重点关注教材教学方法转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从重点组织教学活动转向重点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从重点开展教学经验传授转向不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和文化素养。教研员在开展教研工作时要以专业引领为主,重点开展教师教学实践探索,善于将教研工作与教学实践相互结合。
解决一线教师的教学困惑。在课改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些挫折和困难,教研员要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引领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教学改革内容,通过开展听课评课、对课例进行教学研究等方式,深刻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从理论上更新认知,不断参与教学实践和教学方法研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这离不开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例如,笔者在指导教师使用统编版教材的实施过程中,对于课程内容安排与落实,专门在博罗县博东、博西两大片区开展课例展示与研讨,通过听课评课与专题讲座让教师们明晰不种课型的不同教学任务,让一线教师在进行学习和反思时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帮助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当地教学改革和升级。
培育辖管镇校的“造血功能”。教研员在开展教研工作时要结合自身的研究优势和能力,积极与各镇的教研活动进行联动,从而实现资源互补。要充分发挥镇校教研员作用,充分发掘各镇有能力、有潜力的教师,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使其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团体,有效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比如,在全县各镇的小学语文教研员中组建高年级核心备考组,借助他们的实践经验,形成高年级语文学科各个知识板块的训练题型方法与题库资源,便于一线教师合理运用,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凸显教研团队的专业引领功能。
三、善于倾听,解决所需
真诚服务一线教师。教研员要善于倾听,在服务一线教师时,要秉着共同进步、学习、研究等思想与一线教师进行互动,从而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解读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进行教学研究时,要适度而不能过度褒奖,否则会导致教师在群体中因为过于突出而受到冷落,也不能过度地批评导致教师缺乏自信。在开展教学研究时,要换位思考,通过倾听,了解基层学校教师的内心活动、教学能力,从而给予教师更加专业的教学改进建议。教研员要不断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谨慎言语,使每一个教师得到最真诚的服务,促使他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体现浓厚的人文关怀。每一位教师都有他们的独特之处,放下架子,和他们一起研讨,共同碰撞,落实民主作风,才能激发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的热情。例如,在如何提高作文指导教学效率这个问题上,去年笔者倾听了一位教师的教学建议之后,充分肯定并与之进行深入探讨,最后让这位教师为全县小学语文教师展示了一节作文指导课例,对如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这个教学难点做了很好的教学示范,为更多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做法。正因为不断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不断发现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的闪光点,能够更好地整合教学经验和教学创意,同时更好地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研究,向全县学校推广。只有这样,广大教师才能意识到自我的价值,并带着研究精神深入进行课程改革。当然,在善于倾听的同时,既要实话实说,也要委婉地正面交锋,才能真正地走进教师的心中,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师之师”。
四、潜心研究,转化成果
潜心研究。在实际开展教研工作时,教研员要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及时解疑释惑,从而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在开展教学研究的时候,只有不断进行思考和实践,得出的结论、方法才能更好地转化为教学研究内容。例如在对统编版教材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为更好地解决学生阅读量少等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提出“1+X”理念下课外阅读文章的延伸,通过课堂研究,带领一线教师研究群文阅读的选文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很好地弥补了课内单篇教材教学不足的问题,改变教师忽略课外阅读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归纳比较、深度思维等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课题研究,能够有效围绕课题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从而有效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总结教研规律,有利于提炼教研成果。
将研究成果实践化。教研成果是教研员的智慧体现,将这些成果应用于实践,能够更好地检验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在研究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教研活动的开展和组织,而忽略了对教研活动经验的总结和实践。教研员作为教学研究和教学理念的传播者,在开展教学研究时,要不断进行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对教研活动中的观念、行动以及效果进行深入反思,为一线教师进行引导。因此,强化成果意识,重视分析过程,提高教研成果交流与表达能力,能够更好地促进教研员的发展。
五、勇于创新,提高效率
面对新课程改革,教研员在开展教学研究时,要构建高效的教学评价系统,从而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更好的评价,促进教师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思维,使教师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模式。比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课程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教研员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向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等方向发展。
针对我县小学村小数量多、面广分布散,教师参加教研活动不容易集中的“弊端”,仅靠教师个人学习反思、自省自悟,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引领一线教师落实新的教学要求,需要教研员勇于创新,通过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网络教研,从而促使教研工作向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利用学校网络便利、基本实现每位教师配备电脑的优势,在线上给广大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弥补单一传统教研手段存在的不足。从讲座式评价转向交流式和探究式评价,在教学研究中更加注重与教师的共同成长,从单一的他人评价走向引导教师反思自评和同伴互助。这就需要教研员创新教研交流途径,担当起新课程改革的重任,做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
因教研工作特性及时代发展的特点,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素养,无愧于“师之师”,是一名教研员永不停歇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