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阅读教学
作者: 熊丽丽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科教学思考(小学)
主持人:黄博彦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五育并举,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既是对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适应,也是提升我国教育竞争力的要求所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评价等,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通过阅读分享,引导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策略指导课,帮助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通过组织开展阅读实践,帮助学生分阶段、有步骤、定量、保质地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要求;通过阅读能力评价,绘制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曲线图,分析并掌握学生阅读学习特点,对不同年段学生实施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指导。
为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开展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性的知识、批判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以素养为本进行大单元整合
王蔷认为,单元整体教学是指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围绕特定主题、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深入解读、分析、整合和重组后,结合学习主体的需求搭建起一个由单元主题统领、各语篇次主题相互关联、逻辑清晰的完整教学单元,使教学能够围绕一个完整的主题设定单元目标,引导学生基于对单独语篇小观念的学习和提炼,逐步建构基于该单元主题的大观念,进而更好地体现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组织形式和特点。
以素养为本进行大单元整合,需要根据情境、目标、任务、内容,有梯度设计教学环节;分析教材结构确定单元议题,调整教材结构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情境任务,完成教学内容。大单元整合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是单元主题统整。单元主题要有明确的主题、知识、技能、思想、观点、策略。现有的语文教学,听说读写有各自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通过单元主题统整,提炼出更加上位的概括性的概念。二是课程内容结构重组。课程内容结构重组,是内容逻辑的表现,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等规律,对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统整、重组。三是情境的创设。情境是核心素养的内在需求,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任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专注,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二、“先减后加”,有效统整单元内容
为了适应统编教材,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和掌握阅读方法的要求,在遵循统编教材编写原则的基础上,应采取“先减后加”的策略,对单元内容进行统整:即依托单元主题,充分挖掘篇与篇之间关联的知识点,组织实施多篇整合阅读教学,从而实现减少课时用量的目的;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对相同的表达方法,同一文体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压缩教材教授时间,从而将更多课堂时间进行群文阅读、主题阅读、整本书阅读。
三、“1+X”阅读教学
“1+X”阅读教学指基于现行统编语文教材,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为目的,以精读课文有效延伸或单元主题有效延伸为主要路径并进行文本组合的群文阅读方式。其目的是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完成教材任务,节省的时间用来扩大阅读、进行深度阅读。
“1+X”将单篇与群文连接起来。当“1”指精读课文的主题时,可以基于“1”的形式主题,包括文本结构、写作方法,如“奇妙的中心句”“自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X”的选文;亦可以基于“1”的内容主题,如“故乡之物最美好”,进行“X”的选文;还可以基于“1”的审美主题,如“强烈的情感体验”,进行“X”的选文。“1+X”群文阅读,包括课内一篇带课外多篇、课内一篇精读与多篇略读整合、课外多篇的群文阅读,甚至是整本书阅读。
四、“点—线—面”整本书阅读教学
“点”层面上,整本书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找到阅读文本的重点、难点、亮点、创新点等,让学生把握不同体裁书籍读书的规律和方法。“线”层面上,通过教学问题的设计,提升学生的文字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找到人物线、时间线、问题线、逻辑线等。“面”层面上,通过情感的熏陶,在情感线、主题线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文本与生活的融通,最终对整本书形成全面的立体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