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使命与担当

作者: 陈碧瑜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中提出五项“基本原则”,其中第4条和第5条分别是“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明确提出要“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式与路径,推进工程与技术实践”。

《新方案》把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明确课程内容的范畴,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纳入班团队活动、设置专门的衔接课程或主题活动、做好幼小衔接等内容安排,使课程内容聚焦、边界清晰,更符合课程健康发展的需要。这成为了新时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生与整体育人新的生长点。

崔允漷等认为:“作为学习方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其实正在加强。强调学科内知识整合与研究性学习,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方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20年取得的进展,也是其在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发展中的价值体现。”

在新的历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肩负重要的使命与担当,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化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促进育人方式转变

人的认识源于生活、经验和实践,学习应当以实践为先。素养“教”不出来,要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学真知、悟真谛,形成“本领”。学生要内化“公共知识”,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需要经历“自我造血”的实践过程,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和他人的正确价值体认。

《新方案》中多次提及“实践”,4次提到“社会实践”,在“基本原则”中明确提出要“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强调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这既是对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这两门面向所有年级的必修的实践课程的强调,也是对其他文化课程实施的要求。要强化学科实践,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探索项目式、任务式课程实施方式,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倡导和落实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精髓和核心,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主题的项目式课程,是指向素养融合发展的项目式学习的系统建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做事”,像专家一样“研究与探索”, 将“创造成为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方

式”。

《新方案》中“实践育人”的路径非常明晰,除了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加强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还规定从一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并明确提出各项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要求;从强调“学科内实践”,到强调“跨学科实践”,进而强调“建设实践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从本学科的实践到跨学科的实践,再到回归真实生活世界的实践,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有着一致性和递进性,共同形成“实践育人”的强大力量,“集中反映出实践型课程的新走向”。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践维度的逐步强化和学习活动的日益凸显,推动课程形态变革,建设以核心素养为纲的实践型课程”,探寻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育人实践路径,培育时代新人,这俨然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二、加强综合,推动学科课程联结,协同完成育人任务

树立大课程观,发展学生跨学科的大视野和跨学科学习能力成为教育的新要求。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各门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应当是刚性的、僵化的,而是软性的、互通的,《新方案》延续上一轮课改“加强综合课程建设”的思路,在“基本原则”中进一步提出“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这强调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各个学科课程中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统筹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安排。

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由某个学科为主导,其他学科协同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第二种是学校根据办学理念、学生的现实和社会发展需求来确定主题,进行综合程度更高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如学校的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劳动周、少先队“争章”活动、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国家纪念日和传统节日活动,以及关于世界环境、自然灾害等重大主题。中小学可以站在学校课程体系的高度进行规划,采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形态统筹设计各年级各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与时代要求相吻合的新型课程体系,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把与主题相关的不同学科的知识、观念、方法等联结起来,做到深度整合、融会贯通。以内在的“多维联结”推动外显的“学习方式变革”,打破学科的藩篱,建立课程全方位的“联结”,强化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综合”有别于学科内以及学科之间的连接和整合,更不是大杂烩式的简单拼盘,其根本价值在于以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真问题”为核心的“综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站在课程的中央,采用系统分析、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高阶认知策略,生成能力,形成素养。以主题活动链接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各门学科知识综合运用于解决生活真实问题的探究之中,建立起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的有机联系,大自然、社会生活成为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课堂”,施展实践身手的“阵地”,学生的所学所得能够在真实的生活场域 “学以致用”,练就真才实学。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学科界限,以大主题、大任务来呈现,强调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和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发挥优势,助力劳动教育课程深度实施,推进五育融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自诞生以来就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将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劳动源自生活,服务于生活,劳动教育要拥抱真实的生活世界。劳动课程“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是一种综合形态的实践活动,离开生活、离开实践便失去意义,因此,劳动课要扎根生活,以实践为导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课程目标虽各有侧重,但均立足“实践”,强调“回归生活”,突出“价值体认”,有很多相通之处,都是五育融合的好载体和主阵地。推进“五育”融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落地,既要落实劳动必修课,也要在其他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通过构建整体性的教育活动来产生“整体效应”,发挥更为巨大的课程力量,共同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教育理想。

《新方案》提出:“鼓励将小学一至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班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整合实施。”这为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强大的课程统整能力,其积累了二十多年的课程实施经验可以为同属实践型课程的劳动课程提供参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种活动方式、基本课型、评价举措以及中小学校已有的实践基地等均可以为劳动课借鉴和使用,以此加快劳动课程化的实施进程。大量的实践证明:越是早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经验进行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的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成效就越好。

顾建军主张建立综合视野下的劳动课程教学模式。他认为 “在综合实践活动平台上,立足综合视野建设劳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的重要举措,‘强调实践,追求创新,主张探究、全面发展’成为劳动教育的新导向”。劳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在新时期深化劳动教育、推进五育融合发展上大有可为,我们应立足于跨界融合的时代语境,进行课程的重组构建。可以对已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以改造、优化,扎实开展丰富多元的劳动实践主题活动,开展具有创新意蕴、富有时代内涵的新劳动教育,即要从多维度建构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关注学生主体发展,坚持教劳结合、与学习融通;加强与生活联系,助力深度具身体验,以把握劳动的本质内涵;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文化多元和国际视野,强调“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同时,突出“创新劳动”,重视学生“创意物化”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支撑,奠定厚实根基。

《新方案》要求“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每周均不少于1课时”,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这两门课程具体的课程内容均以学校开发为主,给予广大中小学校充分的自主空间。学校作为课程实施主体,应在正确理解两者关系、确保课程开齐开足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盘活资源,协调好课程内容、场域空间、师资设备等诸要素的关系,做好整体规划,实现“五育”并举驱动下学校课程的统整,提升学校课程整体育人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