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主题班会课设计的误区及改进策略

作者: 朱敏嫣

“五育”并举视域下的教育实践探索

主持人:黄博彦

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颁布,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五育”并举是指在教育中“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得到高质均衡的发展。“五育”并举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南针。

一、“五育”并举视域下的班主任与主题班会课

“五育”并举离不开班主任。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要在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成长的引领。班主任是班级学生“五育”并举指引下实施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人物,缘于班主任最了解本班学生的“五育”现状、“五育”水平,“五育”师资,比起科任教师有先天的优势。

班会课是班主任的思政课堂。主题班会课有别于实施班级管理的事务型班会,是由班主任主持,引导学生讨论、探讨和解决特定主题或问题,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想道德提升的特殊教学,也成为班主任展示“五育”并举教育教学成果的试金石。“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主题班会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笔者作为市级中小学德育教研员,通过观课,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发现,不少班主任陷入了“五育”并举指导思想下教学设计的误区,亟待改进。

二、主题班会课教学设计的误区与改进策略

1.忽视学科特点,简单叠加的“五育”并教

表现:班主任在一节班会课上讲授德智体美劳五门课程内容。

案例:五年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题班会课上,班主任设计了“中国骄傲知识竞赛”;向亚洲飞人苏炳添学习,全体学生进行2分钟高抬腿训练,以体验运动员训练的艰辛;每位学生画一幅画礼赞祖国伟大成就;六人小组将绘画组装成一副大型手抄报,展示劳动成果;回应爱国主题,爱国主题班会课结束。

分析: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开启素养导向的课程建设,明确各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学科特点不同,素养的侧重点也不同。其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艺术课程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劳动课程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班主任不是全科教师,无法准确开展五类课程的教学。“五育”并举不是五种课程轮番上场的碎片化教学,班主任如果没有掌握其他课程标准与教学要领,有可能会“误人子弟”。案例中,班主任在没有做足准备运动情况下让学生训练 2分钟高抬腿的做法就违背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要求,可能会导致学生受伤。

策略:班主任一定要全面学习除德育外其他课程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挖掘班会课主题与智、体、美、劳四育之间的逻辑与关联,筛选对主题教育有帮助的内容。以“爱国”主题班会课为例,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种核心素养,其中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维度,体育精神中的“坚持到底、团队精神”就是对运动员爱国行为的有力印证,应该甄选此类教学内容或素材。例如,可以选取苏炳添、汤星强、谢震业、吴智强4人参加东京奥运会,最后获得铜牌的事迹来呈现。又如,爱国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可以列举民族企业华为公司为了打破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封锁,提升研发水平,增强劳动能力来体现爱国,将劳动能力、劳动精神与德育融合。“五育”并举并非“五育”并教,“五育”之面的融合要有学科间素养、逻辑、现实的关联,这种打破学科边界的跨学科教学,需要在共同研讨、协商上课的教研环境中达成。

2.忽视德育主线,面面俱到的“五育”均等

表现: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时长均分五等份,平均用力。

案例:小学三年级“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劳模精神”主题班会课。班主任讲解劳模精神的定义与内涵,让学生记忆,以填空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反馈;请学生扮演成歌词中的动物,分角色演唱《劳动最光荣》;请卫生委员讲解大扫除的动作要领、全班练习;讲述姚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事例,倡议学习劳模精神。

分析:表面上,这节班会课体现“五育”并举的思想,面面俱到,实则是教育目标不明、主次不分。主题班会课一定是以德育为主线,实现德育目标。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德育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班主任要根据班会课的主题选取“五育”中可融合的学科与教学点,有所取舍。上文谈及的策略是班主任要打破学科边界,与其他学科老师共商共研,其实就是要在突显德育学科本质的前提下,横向寻找知识逻辑的关联点,用其他学科的素材教学来实现德育目标。也可以说,在主题班会课上,其他素材是要为德育服务的。

策略:“劳模精神”授课重点在德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劳模精神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与德育目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度统一,智育、美育、体育则不必强硬输入。有一节优秀的课例是这样设计的:从学生劳动场景的相片谈到劳动;由远而近引出时传祥、王进喜、许振超、袁隆平、钟南山、温小珍等劳动模范的事迹,进而请学生总结劳模精神的内涵;再举出学生身边认识的劳模,讲述他们的故事,谈谈在这些熟悉的人物身上所学到的精神、自己可以学习的方面;引导学生向劳模致敬;最后的教学内容班主任设置了学生喜欢且熟唱的歌曲视频《你笑起来真好看》,视频中播放的是万千劳动者劳动时的笑容,很巧妙地将音乐、摄影等艺术融入教学中,让美育与德育、劳动教育完美结合。

3.忽视个性差异,蜻蜓点水的“五育”同评

表现:课堂分设“五育”评价指标,以一节教学课对全体学生的“五育”表现进行评价。

案例:七年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主题班会课,班主任用学生“五育”全面发展来讲述和谐的意义与作用,教学过程开设系列的“五育”小测与实践活动,班主任让学生将成绩和表现填写在评价表中,作为学生本节课“五育”表现的评价。

分析: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强调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新课程标准将原来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为外显教学效果评价的观测点,引领到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观察,就是要摒弃忽视学生基础、以偏概全、单一标准的教学评价。不可以再出现仅以学生是否会画画、唱歌来判定学生美育素养高低的简单评价,案例中班主任的评价就体现了传统教学评价的缺陷,一是目标定位不准确,重点在教师教学环节完成了没有;二是方式流于形式化,一张表单完成全部评价;三是标准随意与僵化,没有经过严谨的思考与科学的分析;四是过于重视甄别功能,一定要进行横向比较。加德纳认为“所有的人都拥有这些多元智能,由于遗传的作用和早期训练的原因,某些人在某一种智能方面的发展可能比其他人好得多,然而每个正常的人给予一定机会,他的每一种智能都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学生“五育”的起点一定有差异,教育所做的就是促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换言之,学生在起点不同、进步的净增长值不同的情况下,终点水平不同是必然的,老师的评价不能只盯在学生的终点上,而要看到学生的努力与进步。

策略:不能在一堂主题班会课上以单一性、阶段性、终结性的标准和评语来评价学生,要多对学生进行个性评价、特色评价、纵向评价。例如评价小红的画获得最高级别的五星奖,评价作品好在哪里,而不是评价小红的绘画水平高、艺术素养高;小明本月午餐前洗手达到了18次,比上一个月增加了4次,班主任肯定其劳动习惯与健康行为均有进步,而不是笼统地评价他“五育”进步了。让学生更关注优势、长处、进步。评价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去向,每节课的评价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始终坚持评价“以生为本”“以学论教”“因需设计”“因材施评”才能让教学评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