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朗古村落项目式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作者: 陈敏华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了落实培养目标应遵循“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的原则,即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而以挑战性问题(驱动性问题)为发端,促进学生进行持续而真实探究为特征的项目式学习正符合这种要求。基于南朗拥有非常丰富的古村落文化资源这一优势,笔者与研究团队就古村落项目式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1.探寻与梳理

南朗古村落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研究团队进行了实地调研并选择筛选,分人文资源类、自然资源类、非遗文化类、古建筑类、农耕文化类五类,梳理课程资源。

2.关联与构建

研究团队在探寻和梳理南朗古村落资源的基础上对相关资源进行了整体性分析,寻找各类资源的存在的知识联系点以及与学科紧密相连的关系点,如新时代的“新”与古村落的“古”进行关联性分析,我们想到了“古村落遇上了新农村”的结合点,可以结合道法、美术、语文等学科进行跨学科设计。这样的关联性分析对资源的综合性运用很有裨益。其后,课题组进行了项目式学习课程资源序列的构建,明确项目式学习的古村落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形成项目式学习资源包,这为促进本校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常态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的实施

1.选题课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系统性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复杂而真实的现实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设计、规划、实践等体验活动,此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最终得出成果。好的项目基于好的问题,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项目式学习不是把已经想好的问题抛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选题课上得怎么样决定了整个课程的质量。以下是研究团队上好选题课的一些实践心得。

教师的准备。首先,教师要对已有课程资源进行关联性分析,例如,研究团队对村里的古建筑进行关联的时候发现陈氏宗祠最具规模,经调查发现,本校姓陈的学生最多,每逢节日陈氏家族祭拜的仪式很虔诚,那么,南朗陈氏家族有什么样的故事?宗祠文化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有了这样的关联性分析后,老师就要围绕这个方向准备资源,并制定导课的策略。

资源的呈现与问题的启发。上课伊始,教师按照一定的逻辑为学生呈现资源,并适时进行陈述性讲解,教师要求学生对资源展开联想,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围绕陈氏宗祠的问题探究上,教师首先现场做了一个“姓陈人数统计”活动,然后让大家猜猜为什么本校姓陈的人最多。其后,教师呈现了陈氏宗祠祭拜、陈氏宗祠建筑的相关资源以及作为最美乡村游人如织的情景,由此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2.实践课

任何的学习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有更真实的感悟,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是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以“制作陈氏宗祠名片”主题项目式学习为例,教师组织五年级学生走进古村落茶东村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学生走街串巷,实地探访,认识家谱、家规和家训等,教师提前做好功课,现场给学生讲解姓氏的故事以及从建筑文化中发现的家文化,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认知系统。同时,学生还亲手绘制了家规、家谱,初步体验家文化的魅力。以“绘画旅游地图”的项目为例,学生走进茶东村,在导游带领下边走边画,边走边记,他们沿途寻找陈氏宗祠、贡三祖宗祠、净溪宗祠、关帝庙、五渡桥等古迹,认真聆听古村名人历史并记录下来。他们或驻足观望雕琢精美的麒麟凤凰,或仔细阅览墙壁上的陈氏家训、家规等文物,或向导游提出各种有趣的疑问。可以说,家文化的课程体系,从校内走向校外,从课本走到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学生对家文化深层次的理解,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亲身体悟家族的传承与延续。

3.汇报课

汇报课是学生交流学习和思考成果的交流大会,也是思维碰撞的大会。例如,在“追寻名人足迹 感知家乡文化”项目式学习中,学生走进古村落翠亨村,了解孙中山、杨殷、陆皓东等家乡名人,通过调查访问、考察探究、设计制作孙中山故居旅游攻略、录制视频、撰写倡议书等形式,呼吁更多的人了解中山名人资源,保护名人故居。课上,教师为每一个汇报小组都设计了“成果发布会”“记者答问会”两项活动,学生踊跃参与分享环节,与同学分享家乡名人的生平事迹、闪耀出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