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合研究

作者: 严玲珍

在一线的教育观察中,我们发现传统体育课堂存在枯燥无味、功利化明显、不受学生喜欢、与其他学科割裂等问题。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自己健康成长的认识不足;学校、教师对体育课的重视不够,对比语数英等学科的重视程度有较大区别;体育课经常被其他学科挤占,很多学校缺乏对体育课堂的评价制度,导致体育课课堂质量缺乏评价;教师不能理解新时代对体育学科的意义和价值。

一、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润心

为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等体育品德,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练习环节,让学生自由运球过程中,如遇见同学或老师,双方互相击掌或者打招呼,以示鼓励。这样的设计,将体育运动中养成的良好体育品德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篮球运动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快速反应和调控情绪等能力。在运球中“找朋友”,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供更多时间充分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运动知识与技能。

运球“回家”环节,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互相配合,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协作,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就会感到集体的力量,这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感起着重要推进作用。

二、体育课堂中的智育渗透

在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学生已经学习了水平二的原地运球,有了较为基础的基本动作要领,学生对于篮球兴趣是非常浓厚的,喜欢游戏、喜欢比赛,但是学生球性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学中,运用有趣、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

行进间运球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回家”游戏融入课堂中,在参与中体验篮球运动的魅力,学生还能正确做出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在学练中产生运动的激情,学生的力量、协调性、平衡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追求技术技能与享受运动乐趣的和谐统一,培养了团队合作的优良品质。当教师看到学生在拍球练习球性的时候,问:“4.6+2.4=?”,学生就会按照教师的指令,根据地面上的格子,往前走7格。这样既

锻炼了学生运球技能,也能很好与智育

融合一起,让学生在体育课上享受快乐。

三、体育课堂中的美育化人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要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调育人功能。

为此,在学生掌握高低运球技能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坐到地面拍球,适时地引入了该学段学过的歌曲《我们多么幸福》:“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师生齐唱,一曲下来,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习得了运球的技术。还可以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地域文化的综合,不同地域就会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加工,有效运用在小学体育课堂当中,对提升教学质量有关键作用。首先,教师先运用民族地域文化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其中。在练习运球时加强学生的姿势锻炼,逐步提升学生的练习强度。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渗透传统文化的元素。如教师引

导:“苏轼曾写诗赠给好朋友这么说,荷尽已无擎雨盖, 。一年好景君须记, 。”通过这样的传统文化融合,不仅不会让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反感,还会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体育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四、体育课堂中的劳动创新

“五育”融合就是将显性和隐性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创造性地改造教学实践。在“篮球行进间运球”这堂课中,教师设计“你来我接”的运球环节,巧妙地引导学生想起校内劳动的场面这一显性资源,让学生把各种花草的认识融入体育课堂中。在运球接力绘画比赛中,学生把球运到对面的画架前,拿起粉笔,每人画一笔,最后完成一个小图案,然后跑回来击掌,下一个出发,中途不能抱球跑或者双手运球,球要放在规定的标志圈里。这样让学生发挥团队的力量,运球拍球掌握技能,绘出一副热闹的劳动场面。图画中,或花或草或劳动场面,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劳动情景。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会在无意中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个人的艺术创作行为存在较大的可认知空间,创作过程与心理治疗过程高度吻合,而艺术表达也是情绪抒发手段之一,能够很好地缓解压力,减轻焦虑。因此,这可让学生学会管理情绪,增强心理抗压能力。这样的设计就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