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本相联,让练笔有法可依,有迹可循

作者: 陈超群

课后小练笔,是指以词组、语句或段落为练笔的基本形式,以词句的理解运用和特殊句式的表达训练等为目的,短时间内完成书面语言表达的一种课堂练习形式。小学语文三年级的教材不仅新编入了读写例题和习作单元的内容,而且选文与单元习作目标结合起来,并在课后加入了小练笔,这样的编排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单元习作的训练目标,注重读写结合,在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都能做到融会贯通。阅读为写作之本,作文为阅读之延伸。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是什么?就是在阅读中学表达,读写结合,实现读写迁移,提升读写素养。

一、参照例句,学仿句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经典、精彩语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遣词造句、语言风格、表达方法等方面,找出作者的精妙之处,学生在掌握句式特点后,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让其依托课文,用“照着葫芦画葫芦”的方法,练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后小练笔是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这个练笔的设计不仅引导学生学会留意身边的事物,学会观察世界,且与单元和习作单元要素相一致。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这一练笔时,要从打开学生思路着手,引导其回忆自己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哪些景物让自己印象深刻,发现平凡事物之美,从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明确了句子写法的学与用、所写内容与课文内容的紧密联系,属于读写训练结合的内容拓展和学法运用。训练时分四步进行指导,即“给了谁?——像什么?——动作——特点”,并且要选择秋季有代表性的植物,以此打开学生的思路,具体写出句子,切实解决“如何写”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句子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仿照句段,学构段

段落仿写,以仿写段落结构的形式为主,三年级主要学习写作方法比较鲜明的段落,如总分式结构,时间(或方位)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在教学这类语段时,要加强对写作的指导,帮助学生按照语篇理清层次,对各段关系进行解剖,然后设计好迁移应用的练笔,这样,学生才会慢慢地形成语段的概念。

三年级下册中《海底世界》第4自然段采用的是“围绕中心句从不同角度分写”的方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角度分别写出海底植物的差异)。总分的写法是最常见的段落结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是锻炼他们言之有序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这个自然段,在了解内容的同时,要渗透写的训练。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围绕“田野里的花儿真多啊!”这一中心句,从颜色和品种这两方面写一段话。学生清晰知道要从颜色和品种两个角度进行分写,这样便训练了学生运用先总后分方式进行构段的能力,这种“就文取材”的训练,十分有利于学生构段能力的提高。

三、整合内容,学方法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分析课文的表达形式,将各部分的表达整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寓言单元,《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都是寓言故事。四则寓言取材角度多元,揭示了不同的道理。《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采用了对比的方式刻画了寓言故事中的形象。《陶罐和铁罐》注重角色语言上的对比描写,《鹿角和鹿腿》侧重的是角色心理活动上的对比描写,通过人物的性格、语言、行为、命运的对比构建故事,得出寓意。教学中,教师便可将两篇故事进行整合,引导学生领悟在创编有两个人物的寓言故事的时候,可以仿照课文这种对比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对于编写这一类的寓言故事“有法可依”。

四、理清脉络,学表达

三年级的学生的写作刚从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过渡到写完整的片断,对“篇”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统编版教材课文的题材、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经过编者精心选材、组材,文本成了学生阅读和模仿写作的优秀范本。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捕捉特色鲜明的课文,以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作为读写结合训练中的模仿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平时的写作中运用方法。三年级上册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语言文字精美、结构完整的散文,整篇课文围绕课文开头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风景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一中心句,抓住小兴安岭不同季节,围绕一个共同的特点——树,展开描写,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文章。按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可设计以下练笔:操场上的凤凰树四季不同,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此练笔还可变换不同的地点,如家乡的田野、公园等地方,这样的训练能更有效地实现读写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