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主题写作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徐婉莹“双减”、新课标、新教材、新评价背景下的新教学——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占据重要位置。大单元教学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突出单元重构、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典型的学习任务、合理的评价机制等,改变教学和学习方式,让学生由浅层走向深层。尤其是应用在九年级的写作实践指导中,大单元教学能轻松破解写作实践中所面临的“缺乏真实情境”“缺乏写作指导”等教学难题。
本课题组以文化专题为例,将惠州本土文化资源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阅读素材、写作要求和写作能力勾连、整合、重组成关键问题——如何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确定以“我和惠州文化有个约会”为主线,展开大单元写作教学的一些实践性探索研究。
一、凝炼写作内容,提炼核心知识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或描摹山水风光,或体悟诗歌、小说、戏曲艺术的魅力等,都是优秀文章,通过学习课文掌握方法,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提炼核心知识。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惠州,是东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处在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带,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对于开展文化主题写作教学,它就是一本“身边的活教材”,课题组将课本文化资源与惠州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联结,开发、利用、挖掘惠州本土文化资源、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蕴含其中的语文学习元素,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有效实施创造条件,真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重构教材资源,联结惠州文化
重构教材资源与惠州文化资源结合所形成的写作知识训练点,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和杰出创造力;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写游记,学生化身惠州文化代言人,传播中国文化;把两个单元重构,联结惠州革命文化资源,让学生沿着“红色旅游”路线,重温革命记忆,了解惠州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要求实地考察走访,开展调查研究。整合这些教材资源,联结惠州文化资源,如考察水东街骑楼建筑、讲述罗浮山白草油的前世今生、寻找美味小吃“阿嬷叫”、学说客家方言、传唱惠东渔歌、访谈民间技艺人等真实鲜活的实践活动,使其与写作训练相匹配,触发学生写作欲望,继而形成写作能力。
三、设计学习任务,驱动深度参与
“我和惠州文化有个约会”项目化学习以激趣设计主问题,建立思维模型,以问题链为学习支架,搭建深度理解学习阶梯,以问题创建助力问题解决。
(一)确定主问题,建立思维模型
在充分挖掘课本文化资源后,笔者围绕项目所设置的学习任务主问题——如何创作一篇表现“我与惠州文化共成长”的记叙文,引导学生用最佳的方式展现惠州之美,开展创造性语文实践活动,创设以下任务情境:
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工作就是惠州人。我们的家乡惠州保留了一些独特且优秀的文化,作为惠州人,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那一道文化风景,在周末,来一场“邂逅惠州文化”的“浪漫约会”,写一篇表现“我与惠州文化”共成长的记叙文,让更多的人通过你形象生动的描述了解你家乡那些珍贵的人类财富。
(二)设计问题链,搭建成长阶梯
如选择展现惠州特色小食阿嬷叫。
1.确定主题项目
(1)确定主题:寻找爱的味道;
(2)选择最喜欢的一项特色文化:特色小食阿嬷叫;
(3)策划一个可实施的惠州特色小食项目。
2.搜集项目资料
(1)查阅典籍,搜集资料;
(2)汇总特色小食印记:阿嬷叫的来历、做法等。
3.项目落地实践
(1)实地考察,走访阿嬷叫踪迹;
(2)走进水东街,选景拍摄;
(3)学习采访,撰写采访提纲。
4.内化总结提升
(1)整理访谈资料及搜集的素
材,形成主题手记;
(2)写我与阿嬷叫的故事;
(3) 作品展示,展现惠州特色美食。
(三)提供好支架,发展多维思维
1.资源支架
为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目标,教师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学习资源或进行方法导航,其中包括相关的网络地址、参考书目、文献索引以及其他多种媒体资源,从而减少学生查找资源的盲目性,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社会资源,提高其理解力。如搜集与阿嬷叫相关资料,寻访亲友了解其做法,通过惠州文明网、西子论坛、惠州旅游、东江新闻网、东江时报、抖音微视频查阅资料,其他的文化项目还可以通过“惠州东江民俗文物馆”了解其“前世今生未来”,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源,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化气息,为后面实操性的写作做好铺垫。
2.策略支架
在学习任务驱动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多问题,为更好地帮助学生达成目标,教师可提供支持性的指导,有的放矢。如针对采访,教师可提供三个策略支持,指导学生从“时间、地点、采访对象、目的、方式、用具、问题”等七个方面进行采访提纲的撰写,从“问问题、如何问及注意事项”三个层面提炼采访技巧,并带领学生进行实地采访。
(四)记录见闻思,自主创作实践
整理实地探访的资料及搜集的文献资料、视频资料,形成学习任务手记,并根据教师提供的策略支持,进行自主创作实践及修改升格,以“我和惠州文化共成长”写作为例,同一则素材,改变叙述的角度,用于不同的题目中,《守望》《藏在 里的精彩》《埋下一颗种子》《与我同行》《责任》等,表达不同的立意,最后实现中考素材的迁移运用。
四、优化多元评价,助力学生发展
教学设计者的工作是回答如下三个主要问题:我们到哪里去?我们如何到那里?我们怎样知道已到达那里?其中“我们怎样知道已到达那里”讲的就是学习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新课标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大单元教学强调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以此来观察、诊断学情。评价形式多元化,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目标,采用成果展示(书面手记、微视频展示)、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并综合运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帮助学生通过评价,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学习过程,提升写作能力,让他们在写作实践中深挖惠州文化的思想内涵,传承和发扬惠州精神,厚植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