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张淑萍

《大学英语》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学习语言知识,了解国外文化、增进文化异同理解,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柳瀚清,2023)。教师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重视本国文化,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思政要素自然融入日常教学中,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本文以《新起点高职英语 综合教程2》Unit 6 “Success”为例,探索如何将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堂有机融合。

一、课例分析

文本讲述了纽约布鲁克林大桥总设计师的感人故事。在所有人都劝说他放弃的情况下,父亲约翰·罗伯林坚信大桥一定可以建成,并说服儿子华盛顿参与工程建设。几个月后,父亲不幸受伤感染,不治去世,华盛顿子承父业,继续工作。之后他因公患病,全身瘫痪,但他从未气馁,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顽强与命运抗争,通过妻子把指令传送给工程师和施工人员。十四年后,大桥最终落成通车,此桥被誉为工业革命时代全世界七个划时代的建筑工程奇迹之一。

本节课的思政目标是:通过阅读文本和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明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通往成功的路上,有艰难险阻、伤痛甚至死亡。同时也引导学生理解更广义的成功的概念,财富和地位不等同于成功,只要做到自己该做的和一直努力想做的,超越了过去的自己,无论多小的进步,就是成功。哪怕只是在平凡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热爱和快乐,也不失为成功。

二、教学过程

Pre-reading:激活与布鲁克林大桥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示大桥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通过题目预测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While-reading:(1)阅读课文和听录音,标出难句,老师答疑。(2)完成课文配套练习,检测学生对课文细节的理解程度。(3)再次阅读课文,分组完成配套练习,进一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After-reading:(1)阅读课文2~3次后,请学生列出父子俩在建桥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困难,以及他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并在课堂上口头表述。(2)提问和回答,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Are the Roeblings successful people? Why (not)? What qualities do you admire most in the Roeblings?

课后小组活动:每一小组5~6名同学,共同讨论并推选出一位心目中最成功的人,网上搜索相关信息,设计海报或课件, 一名组员代表全组上台展示并发言,讲述此人的故事,分析他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至少三个)。

三、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在阅读后的小组活动中,学生们自主选择了陈祥榕、张桂梅、邓小平、周恩来、刘翔、杜甫、袁隆平、孔子、易烊千玺这些榜样,通过自制海报和课件,在课堂上介绍了他们的光荣事迹和可贵精神。

从学生选择的这九位人物来看,他们对于成功的定义其实并不单一,而是多角度多元的。他们对成功的理解,比世俗意义的成功更宽广更深刻,这一点很值得赞赏。而且选择了古代和现代的中国人,体现了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关注与喜爱,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这也是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一次有益尝试。

本次小组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成功的内涵:除了取之有道的财富和地位,成功更多是关乎责任和担当,理想与信念,以及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和奉献。教师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我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才有意义?

最后,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成功的另一层含义:自己成长路上的每一个小进步都是成功,哪怕只是课堂上主动发言,或是克服惰性锻炼身体,或是不再拖延,今日事今日毕,或是自律性加强,早睡早起,减少网上闲逛的时间,这些都是成功的表现。大家要学会看到自己的小进步,肯定自己,悦纳自己,自信快乐地面对学习和生活。进入社会后,平凡的一生也可以是成功的一生,每个人要学会感谢那个一直在努力生活的自己。

四、总结与反思

结合课文主题,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故事,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成功得来不易,需要不断付出和努力,需要强大内心和顽强意志;故事主人公是美国人,但可贵的精神不分国籍不分种族,值得全世界人民敬佩和学习;怎样才算成功,成功的含义是什么。教师课前仔细发掘思政元素,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给予学生有效引导和拓展(施晶,张婷婷,2023)。

开展小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学生分组讨论,搜索信息,汇总信息,仔细思考,提炼观点,制作课件或海报,口头汇报,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在团队中分工合作,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课件制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小组活动并不依靠老师向学生灌输各种观念,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开发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补充,将课程思政与教学有机结合,比老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效果好很多。学生们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

英语教师应做课程思政的有心人。如果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没有充分备课,是无法将课程思政深度融入课堂教学的,甚至不知道有什么可讲。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课程思政的意识,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备课时不仅把重点放在英语语言知识上,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思考,深度挖掘思政要素,将其自然融入教学环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平时也应注意广泛阅读,多汲取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样在备课时才能更自如地联想到合适的思政要素。

采用适当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本课例中,如果没有小组活动环节,学生就没有机会去合作、探索、思考和展示,也就不会产生那么多让人惊喜的思想火花。课程思政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说教,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表达出来,教师再给予适当指导。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开放性的任务和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优化大学英语课堂思政的效果(李辉雄,2023)。

将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是大学英语教师需要重视和积极实践的课题。教师应该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意识,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并不断改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实践、探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爱国情怀、有开阔视野、有文化素养的人,让课程思政真正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