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 杨美英有国才有家,家国情怀已成了无数中华民族儿女们生生不息的精神根源,其所产生的独特历史意义已然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道路上的巨大文化力量。在“立德树人”教育的大背景下,应强化中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对于家国情怀的渗透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强烈情感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
一、开展思政教育,构建家国情怀格局
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期,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时代所需。思政教育的开展常规化,将使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和信仰扎根于当代青少年内心,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教师作为学生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指导者和引路人必须担当起自身责任,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将思政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同时,充分考虑到当代学生的特征,及时创新工作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合到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充分构建家国情怀格局。部分学校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对中学生理想信念的关注程度不够高、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际锻炼等问题,这就需要广大思政工作者在进行具体的教学工作时,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其教学过程的基本理论依据,通过开展具体的思政活动以强化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例如:我校构建了“红色频道”党建品牌,以学校电视台、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等为载体,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传播红色声音,其中,我校独立创作的歌曲 《青春正当时》获广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主题曲一等奖。
二、立足课堂教学,形成家国情怀观念
学校要建立健全教育机制,打造专业性强的教师团队。教师要立足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观念。此外,在中学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可以依据教材来挖掘传统文化内容,带领学生深入探析课文的思想意蕴,营造出良好的家国情怀方面的教学氛围。
三、依据主题活动,实践感悟家国情怀
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正处于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要站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牢牢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不仅要深入挖掘和补充历史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更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行动,培养中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在主题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家国意识。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活动,以此来增强中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如“吟咏青春,礼赞祖国”的诗朗诵、歌舞剧、情境短剧,以爱国、爱党、有梦想、有信仰为话题的主题班会,以百年党史为内容的参观展和演讲活动等,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排练与展示,这样的活动既体现出了班级的团结,又在具体的活动中加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将民族自信、强国梦想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此外,传唱度很高的红歌,有传递情感、鼓舞斗志、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能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间隙放松自我,更能激发学生缅怀先烈的情怀和行为。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展现了共产党人敌后战争的紧张、残酷,奋斗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歌唱祖国》展现的是适逢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人们面对天安门前五星红旗随风飘扬的和平景象进行赞美;《我们走在大路上》是共和国刚刚告别艰苦的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人民不怕困难、奋发图强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战歌;《我和我的祖国》,作曲家以优美动人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于祖国的真诚歌颂和深深眷恋。歌曲具有时代性,以不同时期的红歌展现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中,我校合唱团携无伴奏混声合唱《归园田居》惊艳亮相,以少年组合唱团“一级团”的成绩唱出了花都区中学合唱团的新高度。
四、家校协同育人,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个的家庭组合起来造就一个社会,造就一个国家。家庭和睦,则社会和睦;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一书中反复强调了家校合作共建,新教育需要新父母。由此可见,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父母不可缺失。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为了对自己和他人生命负责,我校教师不断超越自己,走到崭新的天地——成立花都区杨美英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模仿性强、富于想象、可塑性强,青少年时期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提升家国情怀的重要时期。俗话说 :“言传不如身教。”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有着多种多样的方法。例如,家长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带领孩子参观博物馆,感受每一件藏品的价值,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借助其中的一张照片或者一件衣服真切地感受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人物所蕴含的家国情怀。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的充裕时间,带孩子到特定的历史景观中,如游览红色旅游景点,鼓励他们将所见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并将内心感想记录下来,从而培养家国情怀。
同时,社会公益活动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和家长可带领学生们多参加一些公益类活动,如捐献家庭中闲置的书籍、衣物,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在特定的节日慰问老人和孤儿等,都能在具体的实践中教会学生关爱社会、乐于奉献。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下教育应当寻求家庭、学校二者之间的平衡,建立一种理想化、立体化的教育状态,以积极的态度寻找家校协作的最佳路径。
五、加强历史分析,培养学生家国意识
家国意识指的是个体对家乡故土的深切眷恋,对祖国人民的深度热爱,对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体现的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时代的担当,能够让国家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家国意识主要表现在爱家爱国、忧国忧民等方面。
当前,中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思辨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仍然有待提升。在学习传统文化内容和家国意识的过程中,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了被动接受的状态,有些人不愿主动了解家国意识,有些人则主动“稀释”了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不重视能够体现家国意识的传统文化节日,但是对西方国家的节日却表现出了十分浓厚的兴趣,虽并不知晓节日的来历,但依旧“跟风”,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基于此,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全力加强落实历史分析教学,一方面拓宽学生的史学视野,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另一方面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历史文化、革命英雄人物等,提升家国意识与使命担当在新时代青少年群体中的渗透力与辐射力,引导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