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多元评价的实践策略

作者: 林琼宇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如何通过坚持“五育”并举,进行多元评价,实现多方位育人是学校普遍面临的难题。本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一、加强学习,更新评价理念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四有”好老师中的一个要求是:要有扎实学识。这扎实的知识要求,绝不是靠吃老本就能够维持和拥有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面对教育的更新迭代,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更新滞后的学生评价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吃透《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反复研读学习,深刻把握文件精神实质,并付诸实践。学校可通过集中学习、小组沙龙、实践反思等途径,让全体教师对“五育”并举有全面、深入的认识。鼓励教师永葆进取心和积极性,针对自己在“五育”并举理论素养方面的不足之处要刻苦学习,虚心请教,及时反思,勤于笔耕,多渠道加深对“五育”并举的了解,更新理念。

二、编制课程,践行全方位育人

我们遵照《方案》要求,根据学校的传统和学生实际的需求,坚持在课程方面下功夫,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培养融入课程设置,打造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品牌课程。

例如,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可以围绕不同的主题开设不同的课程。

“责行天下”课程。这是基于各个学科的拓展和特色课程,开设《责任与社会》《责任与时代》《责任与科学》《责任与环境》等课程,采取必修和选修结合的方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责任”班会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育人目标,围绕“责任”教育进行初高中一体化课程设计。例如,设计《我与学校》专题,让学生了解学校发展历程,学校办学思想、学校办学理念,明确自己的在学校的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设计《我与国家》专题,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国家的一员,国家的发展与自己的发展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使他们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到日常行为中。

“四生”课程。“四生”课程指的是“生命、生存、生活、生涯”课程。开设“四生”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掌握生存技能、热爱生活、善建职业生涯。学校可以借助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来实施。例如,生涯规划课程,单靠学校教师讲授,资源是非常有限的。然而,学生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我们可以调动学生家长资源,请他们到学校向学生介绍和交流自己职业特点,日常工作、成就与贡献等,也可以请家长把自己的工作常态拍成小视频与学生线上分享,甚至还可以联系其他社会资源,把学生带到不同类型的单位去实践研学,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为学生的选科和未来职业选择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导。

“六节”课程。“六节”即读书节、运动节、科技节、艺术节、社团节、心理健康节。秉着“五育”并举的课程设计精神,通过对这些节日的整体规划和创新设计,形成“六节”主题活动课程。学生在“六节”课程中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舞台,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这些课程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兴趣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和领导力,成了深受学生喜爱的品牌课程。

此外,学校还开设了创新课程、校外研学课程、社团联合课程、黑白木刻版画课程、同心艺术课程以及劳动课程。

三、创新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就会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实行“五育”并举多元评价,学校应构建全面、立体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坚持对德智体美劳进行全要素评价。在坚持“以德为先”的前提下,“五育”并举,整体推进,把德育贯穿于其他各育之中,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种教育方式的共同作用,从多维度、多角度发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编制《“五育”并举评价手册》,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每人一册、每课一签、每期一评,获得相应的学分和星级评定。例如,在参与《校外研学》这一课程时,学生完成校外研学全过程、提交心得体会,经过小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以及校外相关人士或单位的评价,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和星级评定。这种评价方式注重“五育”并举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并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既是评价手册,也是学生成长纪念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