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幸福教育的“点灯”式班级管理实践探索

作者: 李红秀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实验中提出:“教育的使命在于塑造美好的人性,进而建设美好的社会,要引领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经调查,部分学生幸福指数不高,学习压力大,一些学生无心向学,行为出现偏差,受到家长与老师的指责,导致厌学情绪不断加重。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学习兴趣与动力。如何唤醒潜能、激发兴趣、激活思维,促进学生走向成功与幸福的教育生活?笔者认为采取“点灯”式班级管理,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点灯”式班级管理的内涵

笔者在教育实践中,结合具体教育情景,把“点灯”的内涵赋予特定新意,即是教师启发学生思想的一种形象比喻。当学生困惑或迷茫时得到教师的点拨而豁然醒悟,心灵便会像被灯盏点着一样亮堂起来;当学生的某个良好行为被看见、被肯定、被传递时,其心底瞬间变得温暖,并产生归属感、价值感和幸福感。由一系列启发教育手段构成的班级管理,笔者称之为“点灯”式班级管理。

“点灯”式班级管理是教师施教行为中的理性启蒙,是对学生思维及其心灵的一切“启亮”教育手段,是随着学情不断进化完整的一套班主任管理策略,是注重师生共同成长、构建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新教育实验”的本土实践再认识、再发现。

二、“点灯”式班级管理的实施运用

1.构建“悦读点亮”课程

“点灯”式班级管理,通过“分级经典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阅读活动,构建“悦读点亮”班级特色书目课程。

“分级经典故事”主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育部推荐的九年义务教育经典阅读书目中进行选择,使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感染和影响。朱熹指出:读书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书目的选择上,笔者从读《大学》开始。

“点灯”式班级管理读书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体验为主线,“心灵点亮,幸福浸润”为目标,召开“阅读三每活动”,即每月师生共读一本书、每月召开一场读书会、每日学习一句论语。当学生的行为出现偏差时,笔者不再采用训诫的教育方式,而是通过讲述师生共同熟悉的故事,以故事主人公的品行引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长此以往,实现悦读点亮人生。

2.创设“个性点亮”氛围

“点灯”式班级管理通过“班级美称号”与“产权专利号”两号联手,创设“个性点亮”氛围,构建特色班级语言文化,推进学生个性发展,从而增强学生价值感及幸福体验。

“皮格马利翁效应”显示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学生受到积极期望的预言心理暗示定性导向作用,潜意识里就会发散相应的“能量”,实现自我建构,从而使学生朝着更高的预期方向发展,成为独特的自己。据此,笔者采用“新”“奇”“趣”“美”的两号点灯法。“新”即根据学生日常偶发的新行为,给予新称号,如学生小斌主动帮助同学做值日,于是称其“热心斌”;对集体称呼给予新名称,如变称呼“同学们”为“二宝们”,变“我们班”为“我们这个大家庭”,以充满爱的新称号,营造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班级氛围。“奇”即学生奇妙、奇特的良好学习方法或者学习习惯,给予产权专利号,如发现学生杰畅背诵课文时,眼神专注,声音洪亮,下课依然还在背未背完的课文,显示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学习品质,颁发“杰畅疯狂读书法”产权专利号,以其流通促进该生价值感幸福感的形成,同时规范全班学生的行为。“趣”即变枯燥无味的学习过程为盎然有趣的游戏,鼓励学生晨读时运用“杰畅疯狂读书法”读书,以此夺得当日的“晨读明星”称号,用这样有趣的形式调动学生读书积极性。“美”即根据学生的美德,给予相应的美称,如读书会分享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馨同学被认为是德才兼备的贤同学,赐予她“贤女馨”美称号。

如此,人人都有美称号,人人都有专利号,以“美称号”代替学生名字,以“专利号”的推行代替对不良行为的训斥,促进“两号”在班级语言中的传播与流通,构建班级语言美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向美而生,构建师生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美称号”与“专利号”,成为学生行为的积极导向,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认识自身独特的优势所在,随着自信心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表现会更积极,散发出新的生命力。在“点灯”式班级管理下,关注点自然由“关注分数”转变为“启亮心灵”,从而推进“幸福点灯”创新融合育人模式。

3.注重“成功点亮”体验

新教育实验提出“应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的状态论,学校教育要努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后在成功的体验中确立新的目标,求得更大的进步。“点灯”式班级管理,以“班级银行”与“升级游戏”巧妙结合,铺展“成功体验”强大赛道。

笔者将经济学的原理引入班级管理,把评比栏设立为班级银行,以不同颜色的红花,代表不同面额的班币,以“工资+奖金-罚款”的形式推行,所赚班币存入班级银行。同时引进教育家程鸿勋的阶梯式学习法理念,设置阶梯升级游戏:小种子——小苗苗——叶片儿——小树——大树,鼓励水平相当的学生两两形成竞争关系,互相比赛,若干班币为一级,制定竞争机制,创设趣味盎然的阶梯升级表。将升级表制作成带磁性的底板挂到课室墙上,把标有学号数字的圆形棋子贴在相应的格子中,学生每赚一定数量的班币,棋子则往上升一级,谁达到了多少级,一目了然,形成相互竞争的升级氛围。最先达到最高级的学生将摘下班级桂冠,成为“校园之星”,其照片将在学校的校园宣传栏中展出。如此,学生每天都在赚班币,积累财富,一步步地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促进构建积极的人生价值

观。

4.搭建“深爱点亮”情境教学场

新教育实验行动“师生共写随笔”,提倡通过师生共写教育日记、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日常的教育和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点灯”式班级管理,以“书信往来”与“诗笺日记”两相融合,搭建“深爱点亮”情境教学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爱因斯坦说:“场是互相依存事实的整体。”场的本质就是“物质体系各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中因传递、交换物质、能量、信息而产生和形成并所凭借的一种中间载体和时空处所”。而“情境”通常指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场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场(王君,2013)。“点灯”式班级管理,通过创设各种形式的情境教学场,使学生置于情境体验之中。如日常活动“让我看见你”,要求学生时刻保持与教师的眼神沟通,还要求学生每天下午放学回到家后在班级群里回复已到家;“暮省写信”主要是根据白天在校的情况,选择一件事情以书信的方式与教师沟通汇报;结合语文课文、道法实践活动,创设表演课本情景剧,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意识与情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和自然活动中建构和提升,通过暮省写信的方式向教师反馈;“背诗考级活动”里,学生感受到了诗的语言魅力,喜欢上了诗,在“暮省写信”中,许多学生采用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书信往来”与“诗笺日记”允许学生自由书写,以自己独有的生命节律实现带有个性烙印的表达,而教师通过眉批、尾批等形式进行回应,认同、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和生命体验,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共同发展。新教育思想中的“师生共写随笔”和“暮省写信”活动的推行,也是“点灯”式班级管理实践“深爱点亮”构建温馨情境教学场的具体举措。

三、对“点灯”式班级管理的思考

“心事/在黑暗的日子里 /真想有人陪/在快乐的日子里/我没笑/在渴望和您讲话时/却永被人抢走/如果/真有一天/我能被你发现/我才能从黑暗处逃脱出来……”这首《心事》,是9岁的小欢在“诗笺日记”活动中给笔者写的一首诗,诗中流露出她的孤独,渴望被关注,渴望被爱,渴望被点亮。如果说在家,父母是孩子心中的灿烂太阳,那么在学校,班主任就是学生成长路上的点灯人。

班主任推行“点灯”式班级管理,重在心育点灯,培养学生幸福情感,增强师生“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给予幸福”能力的教育。在日常教育中班主任应挖掘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向、思维路径,给予关爱,从学生的个性特长出发,传递积极的期望,重视学生对成功的体验,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期望方向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点亮,从而唤醒潜能,激发活力,过幸福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