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信勇敢”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及思考
作者: 吕宇虹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工作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针对学生个体或小群体,宏观则针对整个班级,这两个层面相互渗透、休戚相关。宏观层面的管理体现在班级文化的构筑上。不同班级会形成不同的班级文化,影响乃至支配群体中某一个体的行为,最终塑造成该群体的整体行为模式,而班级文化的差异,就体现在行为的差异之间。
学生初一刚入学,我便听科任老师反映“上课太安静了”“根本不说话”“很少和老师互动”,我也屡次鼓励学生:“咱们上课要积极发言!让老师们知道大家的想法。”但都收效甚微。后来,我分别找了几个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谈话,希望他们能够活跃一些,以期带动其他同学。课堂气氛虽然有所改善,但也不甚理想,仍收到“太安静”“不思考,不回答”的反馈。问到保持沉默的原因,学生回答:“不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如果不对会被其他人笑吧。”“因为成绩不够好,不敢说。”“怕讲错了被老师批评。”……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畏惧他人的眼光才缄默不语。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所有儿童都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阿德勒提出“自卑”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在自我与他人的比较之中,其二是人对于自身有限性的察觉。“自卑”一词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消极的概念,而是一个中性概念。该理论为理解学生的行为提供了帮助,学生的话中隐含着自我与他人比较的意识及认识到自身有限性,还有“相形见绌”的感受。结合种种现象,我发现我们班不少学生对自身认可度不高,这阻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基于此,我着手进行“自信勇敢”班级文化的建构。
一、体察个体优势所在,建构多维评价体系
以学习成绩为单一评价维度并不符合学生整体发展的需求。在学习之外,道德品行、体育才能、艺术才华、劳动本领、科技才干等都能够成为评价维度。
举行“猜猜Ta是谁”系列班会课,我用风趣幽默的笔调写下几个学生的改变及闪光点,让大家猜猜他/她是谁。例如:“有一位同学,含蓄文静,嗓音轻柔。起初,Ta和同学们的来往甚少,其存在也并不被多数人所注意。随着时光流逝,我们逐渐发现,Ta的朋友变多了,同学们逐渐看到Ta身上的闪光点:Ta主动参与班级事务,贡献一份力;Ta恬静的性格,也平添几分开朗与自信。Ta是谁?”通过描写几段小事迹让学生猜,不虚美,不隐恶,先抑后扬,增强真实性与趣味性。在每周一节的班会课上连续呈现一段时间,借助这些信息传递价值观: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就算再小也会被看见,都值得被认可;每个人也会有缺点,我们是关系亲密的朋友,可以揭开这一层纱,展现真实,彼此了解,增进感情。“我”也要努力向上,争取获得更多认可。
以荣誉称号为导向标,我校每学期都会从各班评选出十名学生,给予“积极分子”荣誉称号,学校鼓励班主任根据各班情况自行决定所给予的荣誉称号类型,且“积极分子”和“三好生”同属校级荣誉,能够引导班级文化。在引导学生多样化评价方面,我设置了“劳动积极分子”“助人积极分子”“艺体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为了鼓励学生养成做事持之以恒的习惯,我还设置了“自律积极分子”“勤学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荣誉称号的类型能够成为一种价值导向,培育积极的价值观,对于建构良好班级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设计奖励币制度,实施外部激励
奖励币的优势在于将教师的赞赏变得可视化、可感化,还能够增强小组成员凝聚力。为了有仪式感,我根据班名将奖励币命名为“至臻币”,并在启动该制度时特意进行了组长任命仪式。该制度既有个人账户也有小组账户,可用来兑换诸多礼品,如值日班长体验卡、换座位体验卡、免作业卡、零食兑换卡等。
在课堂上,至臻币被用来奖励每一个发言的学生,就像玩游戏一样,大家对获得奖励币充满了极浓的兴趣,这一制度的实施在活跃课堂氛围方面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因为当小组成员看到其他小组获得奖励币时,会为了小组的荣誉“挺身而出”。对在意他人眼光、格外内敛的学生而言,站起发言意味着变得更加“勇敢”,长此以往,“勇敢”的次数多了,氛围也就被带动起来,班级文化也就更趋近阳光、活泼、自信。
三、鼓励悦纳并行,促进持续求知
“怕被人笑”的背后,是极其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对于自身学习现状的不满。除对学生评价观念的引导之外,还需要调整教师行为。像这样“内敛型”的班级,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听他们的观点,悦纳他们的表现,教师用更加充沛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绪。
教师看到学生的努力或改变,进行描述,承认、尊重、赞扬,会激发他们往后再遇到难以开口的“困境”时,以一种更加锲而不舍的精神来攻克。攻克成功之后,再进行肯定与鼓励,就会形成积极、正面的循环。在一个气氛活跃的班级中进行教育活动,教师也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而促进教育活动的开展,由此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对于求知的渴望,最终形成双向的良性循环。
班级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现状出发,建立最有利于群体发展的文化环境。了解学生个体,从个别到一般,归纳群体性的具体问题,才能找到着力点。在教育活动中,班主任代表着一种文化,不仅是一个个体,更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影响学生,这一文化形态是教师自身对所引导的班级文化进行自我适应、自我调整、自我更新的结果。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也会自然而然地从其所归属的群体文化中接受浸染,受到深远持久的影响,显现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