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润江:以评价改革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 韦英哲 罗峰
教育评价改革是大事、难事,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牛鼻子”。东莞以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市建设为牵引,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向新阶段。围绕东莞如何系统推进评价改革工作、聚焦哪些关键环节、如何助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等话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东莞市教育局副局长杜润江。
《广东教育》:作为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市,东莞如何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
杜润江: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着力凝聚改革合力,教育评价改革在全市系统推进、全面铺开。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建章立制,高位统筹推进,印发《东莞市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行动计划(2021—2025)》《东莞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任务分工方案》等政策文件,为深化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明确责任,强化末端执行,将教育评价改革和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纳入镇街政府教育履职评价指标、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重点建设任务以及东莞年度深化改革重点任务清单,推动年度任务目标落地落实。扩大试点,激发基层活力,除市、镇、校等试点单位及32个评价改革项目入选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外,东莞还遴选出第一批教育评价改革市级实验镇5个、实验校50个,全市共78个单位承担省、市两级试点,形成基层竞相迸发、市镇争先恐后的改革态势。
二是强化队伍建设。组建全学段评测队伍,队伍涵盖市、镇、校三级,成员来自33个镇街,覆盖全学段不同学科,分为报告解读及调研、数据分析组、教育评价改革组,共约200人。开展全覆盖专题培训,召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专题辅导报告会,实现机关、学校和教师全覆盖,每年开展一期东莞市教师学业质量评价能力提升专题培训,覆盖一线教师近3万名。搭建全方位宣传渠道,在《东莞教育》开设“评价与监测”专栏,每年开展监测结果应用和教育评价改革案例征集及评选活动,积极参加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主题征文活动,连续两年获优秀组织奖,获奖作品数量和质量均居全省前列。
三是强化信息化赋能。一方面,搭建东莞市学校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系统,形成区域教育质量“健康图谱”,实现市、镇、校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指标可视化展示。另一方面,搭建基于在线数据采集平台的质量监测数据库,数据范围涵盖学生、教师、校长、家长等个体,涵盖东莞市300多所小学、近200所初中,累计采集9.47万名中小学生、1.97万名教师、1697名校长和9.63万名家长的测评数据。
《广东教育》:东莞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迫切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杜润江:目前,全国上下在教育评价改革中均面临“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消除,中、高考后围绕名校录取的宣传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学校仍旧按照“两分一率”来评价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教育的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构建三大机制,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
一是构建“年度评价+专项监测”基层政府评价机制,着力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难题。2019年起,在全省率先开展镇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年度评价,将公办学校建设、义务教育结构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等重点项目纳入年度硬任务,构建教育“督政”东莞模式。开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健性指标达成情况监测,精准通报区域学校达标结果,督促指导未达标镇街和学校落实整改措施,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年度评价明确了镇(街道、园区)教育工作任务的目标和标准,为镇级政府全面推进教育工作提供了方向和准绳,“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提高镇级政府主动履职的自觉性,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求。根据2020年和2022年的评价结果,全市33个有教育管理职能的镇(街道、园区)评价成绩,三年来均全部达到良好以上等次,部分镇街达到优秀等次;在评价内容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指标达标情况持续提高,全市平均分持续上升。
二是构建“9+26”两级指标评价体系,着力解决“重分数轻素质”难题。2019年起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构建9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框架,打破“唯分数”的单一评价。基于项目报告成果,编制教育质量体检报告,对镇街基础教育综合质量科学画像,为镇街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决策依据。比如,茶山镇通过“区域教育质量体检报告”发现学生睡眠、作业等指标有待改善,出台《茶山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办法》《茶山镇作业管理督导清单》《茶山镇中小学课后服务管理办法》系列文件,建立镇、校、班三级作业管理机制,探索作业减负实施路径,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
三是构建“六个一”质量监测反馈机制,着力解决评价结果应用难题。印发《东莞市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数据应用的“六个一”专项行动方案》,即“撰写一份监测结果反馈报告、至少召开一场监测报告解读会、召开一场校长专题研究会、各学科召开一场学科专题研讨会、开展一个专题调研项目、制定一份监测结果应用实施方案”六项行动,打通评价结果应用“最后一公里”。比如,2019年,针对“国测”报告反映全市小学科学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制定《2019年东莞市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强化小学科学的建设。2022年,印发《东莞市基于监测结果应用的小学科学质量提升专项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制定科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引领学校改进科学教育。2023年,印发《东莞市推进中小学校科学教育实施方案》,全面开展科学教育“点亮”行动,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广东教育》:“双减”背景下,东莞怎样探索学生评价改革?
杜润江:东莞教育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评价,着力解决“双减”后学生全面发展难题。
一是创新综合素质评价。2020年印发了《东莞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采取写实记录、评语评价与重要观测点计分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为了更好地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东莞市构建了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雷达图等可视化技术手段,将学校综合发展的状况以指数的形式呈现。各学校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诊断。例如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构建了“一脑五平台”教育评价系统,包括数据大脑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系统、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教师智慧教研平台、学校督导评价系统五大平台,旨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全面性和个性化。茶山镇第二小学开展学生过程性“五育”发展评价,学校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创新美育和体育评价,建立体质监测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利用物联感知、图像识别采集技术设备,实时采集和反馈学生运动数据,利用数据驱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提高体育健康的趣味性和主动参与性,探索在数据支撑下的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评价改革新路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维度评价学生成长。
二是创新劳动教育评价。制定《东莞市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5)》,明确提出健全劳动教育评价制度,研制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监测指标体系,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全市遴选8个劳动教育评价攻坚揭榜项目,推动基层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比如,厚街镇教育管理中心制定《厚街镇中小学劳动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厚街镇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任务清单(试行)》,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和实践样本,从办学理念、课程目标、总体规划与实施、课程保障、成效推广五方面评选“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从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成果、劳动创新四个维度综合评价学生劳动素养。
三是创新学业日常评价。积极开展基于新课标的“品质课堂”评价,探索“游考”“乐考”学业评价,拓展表现性评价方式,逐步改变一张试卷评定学生学业结果的方式。遴选46个品质作业实验基地,研发“品质课堂”评价量表,充分发挥课堂和作业的日常评价作用。比如,茶山镇中心小学以游园闯关活动方式,对一、二年级学生进行综合素养考查,将各学科知识和综合素养穿融入游戏过程中,通过游戏闯关,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在活动评价中提高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
《广东教育》:提升课堂品质,是学校抓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东莞如何推进课堂评价改革?
杜润江:东莞市每年均召开各级会议解读年度“国测”报告,深度挖掘报告中相关信息,明晰“国测”项目总体评价理念及其理念背后蕴含的对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深入剖析学科监测报告,了解到当前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教师探究教学行为弱、学生学习兴趣低、学生创新意识弱等问题,并结合学科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评价要求及其课堂现状,以“国测”为指引,确定“品质课堂”评价改进的关键内容和核心要素。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先由各学段组织团队研制学段“品质课堂”评价量表,各学科则在学段评价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学科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评价要求及其课堂现状,制定学科“品质课堂”评价量表。“品质课堂”评价量表总体框架分为教师教的品质、学生学的品质两个一级指标,体现课堂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理念。“教的品质”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行为、个人素养五个二级指标;“学的品质”包括参与情况、思维状态、知识技能、能力素养、情感态度五个二级指标,各学科评价量表在以上框架基础上结合学科适当调整。
为确保“品质课堂”评价的导向性,东莞市特制定 “品质课堂”评价指导意见,引导、促进学校和学科教师运用“品质课堂”评价量表指导教学行为改进,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并结合“品质课堂”教师研训、示范基地建设、教学能力大赛等项目,将“品质课堂”评价融入教学视导、考试命题、课程资源建设等相关工作,在实践中优化“品质课堂”评价体系,实现全市推广应用。
2021年正式启动项目至今,全市通过“品质课堂”理念研训、基地建设、教学能力大赛等多项措施,推动区域、学校、教研组围绕评价指标、核心要素等,大量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改进。课堂教学正逐步由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侧重“知识技能训练”的封闭式课堂,向“双主—对话—合作”、侧重“能力、素养培养”的开放探究式课堂转变。
《广东教育》:东莞正在创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省级示范区,在评价改革工作方面将如何积极响应?
杜润江:东莞市教育局2023年4月印发了《东莞市建设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聚焦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核心任务,全力破解基础教育系统性、结构性、阶段性矛盾,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其中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已作为其中的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东莞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来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开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镇(街道、园区)督导评估。开展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是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规范发展的需要。为确保东莞在2027年如期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的评估认定,2023年9月以东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名义印发了《东莞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镇(街道、园区)督导评估实施办法,对全市有学前教育管理职能的33个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园区管委会开展督导评估,主要从普及普惠水平、政府保障情况、幼儿园保教质量保障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同时开展社会认可度调查。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结果将作为重要依据,纳入当年市对镇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以及市对镇(街道、园区)领导班子工作考核评价内容。
二是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价。根据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认定条件,重新调整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引导义务教育学校按新标准进行整改和建设。制定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学校办学条件达标评估方案,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示范学校、示范镇街、示范片区评估认定工作。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示范校比例纳入园区、镇(街道)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建立评估监测报告公开通报机制,强化督导问责。
三是应用信息化评价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基于信息化评价可挖掘更多原始基础教育数据信息,印证和揭示更有价值的教育规律机制,促使教育评价实践愈加精准与深入。东莞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信息化评价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目前,通过搭建市、镇、校三级评价体系,以市级集约评价中心、镇街级评价管理、校级教育评价应用,实现教育评管用一体的对象全覆盖评价。同时,东莞市积极探索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和大模型等技术在教育管理评价、学生自适应学习、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的应用,有效提升教育评价改革的科学性。通过教育教学评价数字化转型,实现了教育数据的持续追踪和预警、教育教学的精准分析、教育评价结果的可视化和动态化,逐步形成区域、学校、学生的数字画像,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
接下来,东莞将严格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坚持破立结合,完善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学校评价,创新学生评价,全面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引导社会、家长和学生追求树立科学教育观和成长观,营造健康的教育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