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中学生劳动教育评价创新
作者: 罗峰
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中学生的劳动教育效果,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以下简称“松湖莞中”)在这个课题上大胆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校副校长刘秋燕带领的团队,通过制定并实施“中学生劳动教育清单制度探索”,为劳动教育的评价创新提供了独到的视角。
试点初期,由于对劳动教育缺乏科学定位、整体规划、科学评价等原因,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并不高,有些年级、班级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形式化、说教化、娱乐化、片面化、工具化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难题,松湖莞中以劳动教育的综合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劳动教育清单制度的实施“对症下药”加以解决。
“传统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劳动成果,而忽视了劳动过程和劳动态度。”刘秋燕认为,“一个完整的劳动教育评价包含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等多个方面,而且应该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全面考查,并形成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劳动+课程模式。覆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配套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形成劳动+课程的劳动教育清单。将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在劳动教育主题之下进行融合,创设“研·课·社”一体化施行平台,进行多要素、全方位育人。
劳动+实践基地模式。根据中学生特点和需要,创建校内外联动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创设班级劳动文化、家庭劳动环境,实现劳动教育导师全员化、劳动教育内容全面化、劳动教育时机全程化“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形成劳动+实践基地的劳动教育清单。
例如学校开辟校内花果山的劳动教育基地。花果山印趣湖及周围绿化区,有近百亩资源可开发为劳动教育基地,可以因地制宜开辟若干菜地或菜园种植一些瓜果。试点团队把这项工作作为学生进行劳动锻炼的一项任务,在教师带领下全部由学生承担种植。学校将部分区域划分给班级包干,负责定期拔草除草、除虫浇水、施肥修剪等工作。
为了使评价更具可操作性,松湖莞中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劳动教育清单制度。清单内容包括值日劳动、志愿劳动、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创新劳动等多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内容和分值。如志愿劳动:落实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的社区实践劳动,每学期两次校外公益性劳动,每学期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公益性劳动,组建劳动志愿者服务小队与社区联系开展公益性劳动。
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创新性。首先,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了具体的劳动教育计划。其次,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劳动技能和知识。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和反思,定期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的进步和不足之处。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性别特点,为他们设定了不同的劳动任务和目标。同时,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通过这种方式,每个学生都能在清单制度的引导下,逐步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和素养。
松湖莞中的“中学生劳动教育清单制度探索”试点项目突破了传统的评价体系和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真正发挥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