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发展素养培养的“你好,博物馆”课程实践

作者: 郑柔琼

基于核心发展素养培养的“你好,博物馆”课程实践0

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

博物馆集萃了人类物质文化的精髓,蕴含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外在美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生动教材。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历史藏在博物馆里,浓缩着各个时代社会发展、历史、生物、审美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和多元的文化力量能够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滋养。笔者在实践中借助深圳市的博物馆场馆资源,打造“你好,博物馆”课程,将博物馆作为校内教学延伸的载体,培养学生核心发展素养。

一、课程设计背景

1. 在生活中学习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现实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场景和教育素材。他同时提出“社会即学校”,学校的教育内容太少,到社会中去学,能扩大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深圳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这是该课程建设的基础。学生翻越学校的围墙,以生活、社会为教材,使学习更加丰富有趣。教师利用博物馆这一社会资源,寻找博物馆和在校课程体系的内在关联,合理利用博物馆资源。

2. 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系列化、主题化的博物馆展览,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生物、历史等学科的魅力,体会科学精神的同时学会学习;博物馆课程对民俗、民居、饮食等的介绍,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认同;基于互动的博物馆课程探究,可以把“家庭学习”的理念融入其中,实现“代际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二、课程特点及其作用

1. 特点

(1)多学科融合。博物馆是以教育为中心的文化乐园,它融合了语文、地理、历史、美术等学科,立体地展示了人类物质文化的艺术美、自然美。博物馆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运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理论与实践融合。真实的物品比文字更有力量。当学生看到真实的物品时,知识便和生活建立了联系,学习必将更加深入。这是一种主动的探索过程,而非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是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博物馆课程将传统的单一课程扩展为立体的生活化课程,学习空间也从课本走向真实的场景,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教师能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直观的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开启无边界学习。

(3)学习方式丰富。博物馆课程改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内容上,它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等因素,在形式上可以有任务清单、活动展示、小组合作、我是解说达人、文化调研、家庭互助小组等多种形式。根据主题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4)学习评价多元。博物馆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评价更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关注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因此不宜采用等级划分的形式,而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例如书面材料和学生小组分享、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价和组员自评相结合等。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通过班级分享、公众号展示、班级展览等形式,努力形成全校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

2. 作用

博物馆学习的目的有三:一是促进无边界学习,让学习走出教室,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其深度学习;二是成立家庭互助小组,在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家庭小组的形式开展,整合家庭、社会资源,实现同伴互学;三是培养学生核心发展素养,激发学生科学思维、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素养。

三、课程设计与实施

1. 课程安排

每学期安排2次学生走进博物馆、艺术馆、地质馆、科学馆等场馆进行自主学习,保证每学年学生有4次场馆学习的机会。

2. 主题设计

利用深圳市博物馆、大鹏地质博物馆、科学馆、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等城市文化资源,笔者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课程的系列主题。(见表1)

3. 课程实施

(1)以任务单为引导的驱动式学习。活动开展前,先根据主题科学地设计任务单,每次任务单的内容既有固定的模块,又有根据主题灵活调整的部分。以“深圳的过去·现在·未来”博物馆文化调研为例,任务单包括:主题、小组及个人信息、任务分配、知识引航、馆中发现、思考延伸、实践思考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领取任务,带着任务清单到馆中学习,能够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2)以家庭互助小组为保障的亲子学习。班级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活动为形式,组长领取小组任务,组员认领任务,以家庭为单位,组成家庭小组,集体出发,小组成员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博物馆开展项目式文化调研,各个家庭形成互助、合作的关系。博物馆文化调研结束之后,协作制作课件,撰写调研报告。这种形式一来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安全,二来能给每个家庭亲子学习、家庭互学的机会。(见表2)

(3)以自主探究为导向的体验式学习。博物馆提供的是“沉浸式的教育”,它以实物标本为基础,有展厅展示、模型图片、主题展示、讲解员讲解等形式多样的教育资源,还有不少体验式的项目。 因此学生能够在体验中掌握知识,获取知识。在学习单的帮助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问题,寻找、提问、探究、总结。真实的体验与学生从课本获取的知识交织,在脑海中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4)以小组分享为主的合作式学习。博物馆文化调研分为三个环节:行前教育、实践调研、分享总结。“行前教育”包括教师的分组指导和组长培训。“实践调研”是活动的重要部分,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守望者”的角色,不事事包办,而是在场馆中静候学生,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提醒与帮助。“分享总结”包括小组分享成果、调研报告班级展示、公众号展出、小组总结等。教师根据学生的过程表现和成果输出,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

四、结语

目前课程处于初步开发的阶段,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在下一阶段,我们将更重视博物馆课程的内涵挖掘和形式创新,尝试“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如:引进博物馆专业讲师到校互动;联合科任老师力量,进行跨学科主题设计;充分利用博物馆公益课程,借助博物馆现有资源推动课程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