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区域教研机制实践研究

作者: 梁镇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教研问题已成为制约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如何创新教研机制,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好地发挥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功能,如何引导、帮助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中的诸多问题等,已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

一、区域教研工作的困境

从教研建设而言,县级教研机构普遍运作正常,但乡村学校教研组建设不容乐观;从教研制度而言,虽然在不断完善,但跟不上新时代教与学发展的需要;从教研经费而言,纵向比较虽然大幅度增长,但缺乏长效增长机制;从教研效果而言,专业引领不到位、学校管理虚化、实效性不强等问题突出。

1. 教研活动供需失衡

教研机构面对区域多所学校,加之需要处理事务性工作,导致教研机构、教研员对学校的视导和教师的指导力度不足,教研工作未能很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部分教师教研意识和学习能力不足,将自身的专业发展看作“行政任务”,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其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没有充分彰显,专业能力并未得到实质性提高。

2. 教研活动形式单一

集中听课、说课、评课等,是当前教研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以学段教研为主,无法很好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以学科教研为主,缺乏跨学科、综合性教研活动,无法很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单项沟通为主,活动形式单一、缺乏互动、难以深入,无法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教研活动实效不强

服务于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教研活动的重要目标。当前,教研活动参与者主要包括教研人员、学校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教师,鲜有学生参与,因而导致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未能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教研活动无法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难以满足学生实际的发展需求。

二、创新电白教研机制的思考

《茂名市电白区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建设中小学教研联合体,建立健全新时代基础教育三级(区、镇、校)教研体系,激发教育活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电白区构建“区—镇—校”三级教研联动机制,形成纵向贯通、横向互动、区域联合、城乡结对、强弱组合,跨区域、跨学段、跨学校、跨学科的区域教研体系,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研主体融合、教研内容创新、教研路径优化、教研方法升级,致力构建“新学校、新课程、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新家长、新评价、新治理”教育发展新生态。

具体思路为围绕教育教学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主题教研、问题教研、联合教研、网络教研等形式,开展常规教研活动和专题教研活动;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深入课堂了解教学动态,诊断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方式,构建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新模式;推动区域内、学段间、学校间、学科间共享教学成果和教研经验,破解制约教育教学优质均衡发展的矛盾和困难,整体提升区域教育教学水平。

三、构建电白区域联动学段互动教研体系

教研既需要关注教师的教,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学,教研的主要工作转向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统一性,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1. “网络云端+教研”:从崭新视角构建教研新样态

电白常态化开展网络云端教研活动,广泛传播先进教学经验和有效教学方法,分享优质教学资源,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着力推动教研主题融合新技术探索,优化教研路径,升级教研方法,形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云端+教研”新样态。电白开发的教育科研项目评审管理平台——“评审宝”,是可实现电脑、手机端进行的报名、提交、评审、结果展示等一体化云平台,平台界面友好、操作直观方便,依托微信可实现扫二维码即可报名、提交资料以及在线评审。2020年疫情以来,结合电白教育实际自主开发“爱学营地”学习平台,很好解决了线上教学问题。

2. “农村实地+教研”:从实地出发开展教研新探索

电白正建设2个广东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基地。基于教研基地,电白开展区域联动、学段互动、跨学科综合学习、综合教研的探索,并基于区域内乡村学校“量多底薄”的情况,植根于农村学校教学一线,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其中,广东省基础教育初中校本教研基地结合电白地域特色,选取了“冼太夫人文化”“红树林”“沉香文化”三大内容,开发跨学科项目式课程资源,提升教师跨学科课程开发能力和跨学科教研能力。广东省基础教育小学校本教研基地实施“一课三讲”引领式教研模式,先由学科骨干教师承担示范课:课前,阐述问题解决的策略、设计的意图,为教师做理论引领;课中,进行课堂教学;课后,开展集体评课活动,共同思考改进之策,引领教师进行二次备课。

3. “高端智库+教研”:以高端引领促进教研新发展

搭建“高端智库+教研”平台。电白聘请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作为教研指导团队,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作用,通过组成联盟、开设讲座、师徒结对、解答疑难等传、帮、带的方式,形成专职兼职教研员、骨干教师齐参与的教研大格局,助力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构建“教研员+名师”模式。将教研员的学术及教研优势与名师的实践优势结合起来,在教研活动中,名师成长的经验、模式以及自身的素养会深深影响其他教师,会产生教师影响教师、典型带动典型、成功引导成功的效果。

创建核心素养落地支持系统。以传播先进理念,营造良好改革氛围为基本要求;以教研员的专业领导力、“课程、教学、评价”一体化的研究和指导为关键;以学生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为核心抓手,让教师对素养为本的导向从认同走向理解,再走向实践并能创新性实践;以基于核心素养的未来教研系统转型升级为重点攻关项目,提升教研品质。

组建“研—教—学—评”跨学科综合教研活动体系。“研”,即把全区分为六个活动区,开展区域联动学段互动教研活动,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贯通、纵横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搭建跨区域、跨学段、跨学校、跨学科的融合教研活动体系。“教”,即基于校本课程、校本课堂、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形成进阶式教师成长平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教师跨学科成长资源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即以跨学科综合教研活动为驱动,提供多渠道的育人途径,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式思维方式,强化综合思维品质。“评”,即在跨学科综合教研活动中开展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对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进行科学合理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学生获得发展、完善自我。

有效开展新时代区域教研机制实践研究,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是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电白教育在区域教研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内容和形式,重视和实现基层教研工作的延伸,意义重大、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陈君青. 创新教研机制 促进教研提升[J]. 华夏教师,2016(11):15-16.

[2]袁仕伦. 创新教研机制 推进学科研修 促进均衡发展[J]. 教育科学论坛,2018(2):57-58.

[3]刘畅. 创新校本教研机制 实现教师自主发展[J]. 中国教育学刊,2008(6):15-20.

[4]卢红,沈凌,郭淑琴. 基础教育教研制度与机制转型的理性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2):10-11.

[5]马玉琦. 利用网络平台 创新教研机制[J]. 山西教育(管理),2010(7):22-24.

[6]崔永奇. 论区域“三三”基层教研机制的建构[J]. 南方论刊,2012(10):110-112.

注:本文系2022年广东省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重点课题“新时代教研机制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