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生本意识,语文可以“学、思、悟、行”
作者: 蓝艳芳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文本、教学方法,还包括学生,要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展现出生本意识,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探究学习。在课堂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他们互动讨论,提升思维能力,联系生活感悟丰富情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这样,就能构筑兼具“学、思、悟、行”特点的生本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融合微课,引导自主探究
生本课堂认为学生的“学”不需要教师强行灌输,而要促使他们自主探究,积极建构。但是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也不够浓厚,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图文并茂、富有情趣的微课课件,并将自主学习的目标、任务、方法等融入其中,构筑翻转课堂,引导他们自主探究。
我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的《孔乙己》时,就设计了微课课件,将影视剧《孔乙己》《儒林外史》的片段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当时文人迂腐的状态,并在课件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后阅读《孔乙己》,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孔乙己的人生经历,说说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影视剧中展现的状态是否一致。此外,还在微课中指导学生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将《范进中举》中描写范进的片段和描写孔乙己外貌的内容同时呈现,让学生从外貌角度入手对比,看看他们的异同点,然后自主分析,从行为举止、性格特点、心理变化等其他角度入手,对比分析。这样就利用课件指导了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任务和方法,让自主学习更有针对性。
二、多元互动,碰撞思维火花
灌输式的课堂不能体现生本意识,教师要构筑师生、生生、生本多元互动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情境中畅所欲言,碰撞出思维火花,这样才能促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构筑思辨性的课堂。
在指导学生阅读八年级下册的《桃花源记》时,为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考,我组织其互动讨论,围绕“渔人”这个形象,从经历、人品、性格等方面入手,进行评价。如有学生认为渔人能来到桃花源很幸运,也有人认为其不知好歹,竟然没有留在桃花源,还有人指出他食言了,将桃花源报告给了太守。我把握住生成的资源,引导他们进一步探讨下去:“渔人为何要报告太守?他的行为和当时的时代有什么关联吗?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人呢?”在师生对话中,学生得到了启迪,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有学生认为:“陶渊明暗示桃花源是净土,心中有杂念的人,最终还是会离开桃花源的。”在互动讨论中,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刻。
三、联系生活,感悟丰富情感
在“学”与“思”后,为了让学生印象深刻,还要鼓励他们拓展感悟,尝试结合日常生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说说对作品的理解,分析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的感悟。这样能让他们丰富情感,感受更深刻。
九年级上册的《岳阳楼记》是一篇充满爱国情怀的作品,我引导学生利用知人论世的方式激发感悟。首先了解一下作者的人生经历,带着人物的感觉诵读该作品,体会诗人心怀天下的情怀。然后提出问题,让他们结合现实生活思考:“作者并没有登上岳阳楼,却生发出了如此多的感慨。你在生活中是否有游览名山大川的经历?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是否也会激发豪情,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感悟?”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困厄之时依然心怀家国,体会了他的爱国情怀,他们又结合自身经验探讨,如有学生提出自己在登上泰山时,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同时,他回忆起登山过程中的辛苦,认识到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须要经历磨难,才能登上顶峰。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感受,同时唤醒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四、知行合一,参与社会实践
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生本课堂中十分重要。教师要基于“知行合一”的思想,给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整合新旧知识,在实践中强化各种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八年级下册的《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一篇演讲稿,由于不少学生对冬奥会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我组织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完成若干项目。任务一:阅读本单元的作品,对比《最后一次讲演》《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等文章,总结归纳其特点,说说演讲稿的特点是什么,在撰写时要注意哪些地方。任务二:参与社会调查,了解人们对于冬奥会的认识和理解情况,思考人们的运动意识是否强烈。任务三:结合调查资料,创作一篇演讲稿,目的是激发人们参与冬季体育项目的意识。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演讲稿这种文体,而且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使他们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