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独一无二的《校园植物志》
作者: 麦盈盈“自然笔记”是指有规律地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用笔记的形式,记录大自然的特点和变化,从而达到认识和感受自然的目的。它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背景和学识制定。人们利用这种相对简单的方式反映大自然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和私人感受,从而与自然重建联系。
美丽的小学校园犹如一个小型植物园,里面种植了多种植物,成了师生开展自然笔记的主阵地。通过师生共同打造这独有的《校园植物志》,能极大地利用校内观察资源,给学生与大自然亲近、接触的机会,将生态理念深刻地融入学生的心中,达到知行合一。
一、“自然笔记”的记录方式
要完成自然笔记,先准备一张A4纸、铅笔或者彩铅,一块A4的写字夹板和一把直尺。
铅笔和纸用来记录,方便修改。观察者可自选角度,在白纸上选取位置勾画出所观察的植物,也可以画植物的叶片、花、果实等不同部分的自由组合,在植物图旁或空白处标注植物名称、发现的位置、天气情况、姓名以及个人的感受心得等。这样,一份独属于个人的自然笔记就绘制完成了。
现代人尤其是小学生的生物知识不太丰富,所以需要利用工具,如《华南野外观花手册》和“花伴侣”APP等辅助辨识植物、完成自然笔记。边做边学的实践方式有利于学生逐渐熟识校园里的各类植物,日积月累,学生们会变成一个个校园植物小专家,对各种植物的情况如数家珍。
针对美丽校园内的一草一本,学生灵活运用手中的笔和纸,不仅记录植物生长的特点,还记录自己独特的感想。
二、“自然笔记”课程开发的内容设计
自然笔记的内容可以由浅入深,先观察记录植物生长特点,再进行深入描绘。自然笔记是记录,更彰显特色的是探究。
1. 课程的最初
课程初期的设计由一张《校园寻宝》任务单开启,如:(1)认真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把听到的写下来。(2)你用美丽的大眼睛看到了什么?(3)伸出手触摸神奇的大自然,把感觉写出来。(4)它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圆形还是长方形?也可以画出来。(5)它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6)它有什么样的气味?(7)聪明的你,还有其他的发现吗?通过主题任务,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
在不同的学生眼中,校园截然不同。例如有学生写道:“听到小鸟的叫声,像口哨,十分清脆,像跳动的音符。看到了千丛百丛杜鹃开,枝上绿叶带刺,旁有一棵粗壮的树。杜鹃花摸起来像纸,枝摸着有刺,树干摸着像干涸的土地。杜鹃花的形状则如杜鹃的翅膀。”也有学生写道:“没有鸟叫,即使有,仅有几声啼叫,风刮过,树木发出飕飕声。看到了枯枝烂叶,地像是棕色和绿色混在一起,看上去失去了生机,万物都没有生机,仿佛一片黑暗。感觉一切都是苍凉、冰冷……(旁边画出了一片腐烂的树叶)”不管学生眼中的校园植物是何种模样,那都是他们独特的体验,都值得被尊重。
2. 课程的循序渐进
接着笔者尝试带学生走入花花绿绿的植物世界,从观察各种各样的叶片、花朵入手,也会随着节气和节日增加任务设定,如:自由运用校园里的植物,完成一份三八妇女节的自然笔记主题作品,作为赠给妈妈的礼物。学生完成得非常出色,他们在自然笔记作品中的表达丝毫不逊色于单纯的文字。
平时,学生们总是认为“树叶是绿的”,然而,当学生真正深入校园的每个角落,开展自然笔记课程活动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其实树叶还有红的、黄的、紫的……而叶子的形状,更是各有特色。
3. 课程运用的观察方法
在这过程中,学生逐渐能熟练运用“看、听、嗅、触、尝”五种感官观察法。如在观察校园的鸡蛋花时,笔者先引导学生看清鸡蛋花的花瓣,关注它的颜色、形状、大小和片数,看它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查看叶子的形状特点,最后远看鸡蛋花的枝干和整体,还结合了鸡蛋花的命名探寻它的奥秘。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就会逐步从局部到整体、从静态到动态地观察,多角度探寻植物的奥秘。
有的植物仅靠看和摸还不能发现其特点,例如在观察龙船花时,一学生发现其花瓣旁总有许多小昆虫,用鼻子闻,她判定是因为龙船花的花蜜很甜,然后进行了一个解剖小实验。取下花瓣和花冠部分,只留下底部的花托,用舌头尝一尝,发现真的是甜的。学生们把实验的过程用连环画的形式记在了自然笔记作品里。
观察是自然笔记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展开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学生可对植物所处的环境进行整体的观察,也可对局部如植物的枝干、花等部分进行观察。将植物的不同部分和状态结合起来,探寻出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除了五感观察法,笔者在课程开展中还运用了“三层九法”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将学生的学习分成三个层次,观察、记录、阅读是获取知识的第一层,它包括了每个学生必备的三种基本的学习方法;交流、合作、展示是第二层,是对获取知识的一种交互,通过这种交互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个性化的认识;实践、体验、研究是第三层,是对获取知识的实际运用,不断验证知识的正确性,内化所学的知识。这一学习方式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
熟练掌握了观察方法后,学生就可以很快完成各具特色的自然笔记。
4. 课程的独特之处
课程特别设计了小导师制度,即不定期选择自然笔记作品完成优秀的学生担任不同主题任务的小导师,负责教授课程中的其他学生如何完成作品。此外会不定期与不同课程进行“联谊”,如摄影俱乐部、素描班、亲亲大自然、青苗文学社等,请小导师当讲解员,将植物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学生。
充分利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开辟专属栏目“草木诗笺”,由教师将学生的作品整理成专题,如《含蕊红三叶,临风翩翩飞——阳光下的三角梅》《满庭芳·紫玉兰》等20余篇微信推文,每周推送,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用纸和笔完成对植物的观察和体会,形成了系列作品,积累成校园植物志。我们利用已有的素材积累,精心选择了校园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设计制作了紫玉兰、杜鹃、桂花树、红千层、南洋杉、三角梅、桃树共7种植物的二维码牌,由负责该课程的学生进行挂牌。每一个到访的客人可以用手机扫植物牌上的二维码,出现的专题介绍不仅有植物的名称、基本信息,还有每个学生眼中独一无二的植物感想或创作小诗。
我们还开展了年级自然笔记大赛,鼓励更多的学生走进创作自然笔记的行列,增强该实践活动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更拉进了学生和校园植物的距离。
三、完成独有的《校园植物志》
“草木是一本,五彩的词典,我查阅到了:是佛肚竹在迎风轻吟,桂花、山茶、杜鹃、含笑……都在低声附和,让校园成为一篇,有声有色的乐章”,节选自《校园植物志》中古颖同学创作的诗歌《草木词典》。
在这场全新的探索之旅中,我们共完成了紫玉兰、三角梅、桂花、红果仔、山茶、佛肚竹、毛竹等30余种的专题植物日志,了解它们的基础知识和生长情况,体验植物的成长。
在整理《校园植物志》图书时,我们简要介绍了每种植物的基础信息,如拉丁学名、别称、科属、花期等,并选取学生描写的植物印象语句作为介绍词,如紫玉兰:“它们的婀娜风韵可不是能在校园轻易一睹的。紫玉兰属灌木,枝繁花茂。花披紫色霓裳,挂银白纱衣,澄金桂冠,方展韵妆粉黛。枝干细处沾染黛紫,曲折硬朗,与层叠花瓣交映生趣。叶片娇小似玉,墨绿的色彩平添一丝优雅,并不算香,却渗透大自然的清淡。”最后附上各个学生的自然笔记作品,便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校园植物志》。
四、师生收获
该课程创造了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校园植物奥秘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建立和谐亲密的关系。
学生们通过课程,认识了许多常见却不知其名的植物,开阔了眼界,领略了植物世界的奇妙。有的学生担任小导师,大胆而个性化地进行表达,并乐于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有的学生的作品被选入微信专题文章,感觉得到了莫大的肯定;还有的学生担任了《校园植物志》的编辑,尝试着收集和整理自然笔记作品……
在“自然笔记”课程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努力挖掘课程资源,打造了独一无二的《校园植物志》。这不仅是老师带领学生辨识校园植物的过程,也是学生带着老师完成自然笔记作品的愉快旅程。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实习编辑 李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