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学校发展策略
作者: 聂惠芳学校发展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学校作为国家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微系统,也必然存在着不平衡、非良性和不可持续的现象。在国家“坚定不移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发展背景下,教育生态学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学校试图从教育生态的宏观与微观角度关注影响学校发展的教育生态因子并进行分析诊断,运用“整体效应”“迁移与潜移律”“富集与降衰律”“花盆效应”“边缘效应”等基本原理,开展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重塑,建立良性竞争与合作机制,构建课程与生态课堂,实现家校社区协同育人,消弭失衡现象,修复、优化学校生态系统,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重塑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发挥“整体效应”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生态学认为,一种生态行为的产生受到全局性的多因素影响;反之,一种生态行为可能改变整个生态系统,这都是“整体效应”的体现。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的学校发展,首先要从学校、师生可持续发展和教育的整体效应考虑,提出学校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制定学校品牌发展整体方案,目的是以全局性措施来改变学校发展的诸多不平衡现象。
2016年秋季,东莞市石龙镇中心小学秉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初心(校园中央有两棵百年凤凰树),以“树文化”为核心校园文化,以杜威“儿童中心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为主要理论基础,构建了体系完整的品牌发展理念体系,全面实践“以儿童为中心”的树人教育理念。
在重塑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的基础上,学校制定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树人教育”品牌培育方案,升级设施设备配置,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树人空间。
优化学校管理体系,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化课堂改革,打造“以儿童为中心”的树人课堂;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丰富“凤凰树”课程与评价体系。构建名师工作室、工作坊等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树人动力。品牌培育这一“整体效应”的有效发挥,使学校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二、运用迁移与潜移律、富集与降衰律,建立良性竞争与合作机制,促进师生协同发展
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宏观上主要为径流,即比较明显的迁移;但微观上表现为潜流,即不明显的潜移。能量流从学校决策层面开始流动,分散到各个群体直至教职工个人,逐渐由径流变成不明显的细小潜流,在迁移和潜移的过程中,能量或出现过度富集或逐级降衰,直至消耗散失。这也是学校传统垂直化管理容易导致的普遍不平衡,为了消弭这种不平衡,学校可以通过项目化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扁平化的管理机制。
石龙镇中心小学将优化学校管理体系,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作为学校生态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尝试推进项目化管理,克服传统条块管理中管理链条长、效率有待提高的问题。在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同时也为年轻普通教师提供宝贵的锻炼机会,培养了管理人才,提升了教师团队凝聚力。
自2016年秋季学期起,学校先后成立慕课教研工作坊、“树人课堂”教研工作坊等近20个项目组,项目负责人既有行政干部,又有普通教师。各项目组良性竞争与合作,教师分层、分类,有目标地抱团成长,解决了学校发展难点、痛点的攻坚问题,促进师生协同发展,项目实施效果显著。另一方面,向第三方科技公司购买服务,搭建基于网络的未来校园平台,搭载了系列办公应用、教学应用,如审批、公告、通知、晨检午检、班级量化、行为点评、社团选课、在线公开课等功能。同时,未来校园平台还开发了“树人教育智慧校园”可视化发展评价系统,既实现了管理的智能化,又实现了学生过程性多元评价。
三、基于“耐受度”和“最适度原则”,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生态课堂文化,减负提质增效
教育的个体生态其承受力和耐受度是很明显的,达不到或超过“度”,就会产生不利或相反的影响。传统灌输型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追求讲深、讲透、讲全面,课后作业布置多且难。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拔苗助长,超过了学生发展的耐受阈值,超出了儿童发展的适度范围。
石龙镇中心小学在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托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以被评为“东莞市首批品质课堂实验学校”为契机,坚持“以儿童为中心”育人理念让信息技术赋能“教与学”变革,积极建设“一核三环九步翻转课堂”以及“学习品质提升”“教学品质提升”两类课堂,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生态课堂文化,提升教学质量,努力践行减负提质增效的目标。
经过五年多的探索实践,学校以儿童为中心的生态课堂文化基本形成,“一核三环九步翻转课堂”入选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智慧教学试点项目”。该教学模式以核心目标为导向,通过课前、课中、课终三个环节,开展微课等知识脚手架、探究合作学习支撑下的“自学-笔记-检测-演示-研讨-点拨-总结-反思-拓展”九个步骤的“教与学”活动。知识脚手架、探究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跳一跳摘苹果”的垫脚石。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检测反思、解决问题、归纳实践、迁移扩展等知识生成、内化的全过程基本在课堂完成,既减轻了学生课后学业负担,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提升情感、积累经验。
四、突破“花盆效应”,构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
花盆里养不出万年松,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学校如果仅注重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文化科的课程建设,无疑是将学生这些幼苗禁锢在花盆里。因此,学校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建设多元的“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
石龙镇中心小学根据学生培养七大基础目标、七大特色目标,全面开展以儿童为中心的“凤凰树课程”建设,推进“基础性课程(树根)+拓展性课程(树干)+探究性课程(枝花)+劳动实践课程(叶果)”的融合实施,着力打造以儿童为中心的“凤凰树课程”体系。自2016年起,学校新开发校本教材6本,开设“凤凰树课程”80余个。同时,建设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科一品”的特色课程,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
五、重视和运用“边缘效应”,实现家、校、社区协同育人
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边缘地带是指家庭和学校所在的社区。家、校、社区的交互、协同可以和谐共生,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学校发展,需要重视和运用“边缘效应”,实现家、校、社区协同育人。石龙镇中心小学通过积极建设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与社区开展文化共建等方式,形成了家、校、社区互动的育人合力。
教育生态学理论作为教育科学的新领域,其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在促进学校发展的实践空间广阔,学校、师生又都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