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行”劳动教育理念下的“劳动+”课程探索

作者: 黄少玲 陈思汝

“美行”劳动教育理念下的“劳动+”课程探索0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积极探索“减负增效提质”的教育改革,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海傍小学“美行”劳动教育课程历经实践探索,先后更迭升级了3代课程版本,并与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等进行课程资源合作,既“走出去”又“引进来”,以跨学科融合构建 “五育”并举的“劳动+”课程,以多方共联构筑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新劳动教育格局。

一、“美行”劳动教育理念下“劳动+”课程理念

“美行”劳动教育理念下的“劳动+”课程体系基于STEM教育理念和PBL学习方法,对标《意见》,以课程标准规范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构建“以劳养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打破学科边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把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支持每个学生在集体发展中实现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德行臻美的健美学子。

二、“美行”劳动课程内容及其实施路径

围绕“健美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培养体健、心健、德美、行美的现代小公民”这一育人目标,学校初步构建“美行”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包括自我服务板块、劳动种植板块、学科板块系列和社会服务板块。一二年级每周一节、三至六年级每周两节劳动课;通过每日“家务劳动清单”、每周“劳动成果展示”、每月“校外劳动实践”以及每学期一次的“研学实践”落实课程内容。

(一)“劳动+生活”,引领学生探索生活之美

学校结合《广州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立足各年级劳动习惯设置了一系列劳动清单,每年以植树节、劳动节等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种植小能手”“家庭劳动技能展示”活动等,让学生争做“劳动之星”。

在家长协助下,积极参与学校定制的水乡文化探索活动,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水乡+美食”研究活动。探索海傍村即将失传的水乡特色美食——“撑粉”,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唤起海傍水乡文化记忆。

(二)“劳动+科学”,探索创新之美

以综合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突破口,鼓励教师挖掘教育教学中的劳动元素,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之中。

1. 融合STEM项目式探索理念,以乐高形式的水乡建筑搭建入手,立足科学小实验形式,形成独特的“劳动+STEM”科学融合课程,为接下来的课程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以《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为抓手,普及小学生STEM+人工智能融合创新教育,在逐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过程中,推进学校STEM+人工智能融合创新教育体系化、校本特色化发展。在初步建立STEM+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化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将基于区域水乡特色研发“AI+水乡”项目,引导学生构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智慧水乡蓝图。目前学校人工智能项目已在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成功立项,实现了从实物构建类STEM课程升级为人工智能化课程,让劳动教育增添科技感、未来感。

3. 智能农业课程研发,在主题活动中,部分五六年级学生通过自主发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整理生成小组探究成果。学生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成长:不断完善小组种植活动计划、分工计划并做好观察记录,在活动中记录心得和发现,逐步累积经验。

(三)“劳动+学科”,探索学科素养之美

学校探索以综合实践课为校内劳动课程的实施载体,倡导研究性、项目化学习,倡导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课题引领下,劳动课程的构建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和学习方式,学科融合已成为教学常态。比如语文课上,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制作竹节人;课堂不在局限于教室,还搬到了校内种植区,教师与学生一起种植并观察蔬菜生长过程,学生在实践中写下一篇篇佳作;英语课上,学生通过英语演讲、制作英文手抄报等形式分享自己的劳动收获;数学课上,学生变身“小小银行家”,学习理财知识的同时进行职业体验。

(四)“劳动+美学”,探索成果之美

1. 美学种植理念探索

劳动教育不应只是出力流汗,更应该是美的教育。学校深刻挖掘学校劳动教育内涵,通过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设计校外种植基地美学种植方案。在探索过程中,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种植是与天气、土地、气候等因素息息相关的。虽然这不是一次成功的试验,但是学生依旧收获良多。在学术专家以及家长种植专家的引领下,学校的校外劳动基地从荒芜的黄土地变成一片生意盎然的种植园。

2. 开展水乡趣味编织特色活动

海傍人家依水而居,至今仍保留着传统水乡人特有的生活习俗。因此学校以艺术特色工作坊为引领,因地制宜地开展水乡趣味编织特色活动,为学生搭建实践与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成长。

三、“美行”劳动教育课程的项目式学习

学校结合劳动教育四大板块内容,借鉴综合实践的课型,以问题驱动为导向,设计包含认知(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实践(实施解决方案)、交流(成效及再次提出问题)、展示(问题解决)四阶段课型,积极探索项目式学习。例如疫情期间,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板蓝根类的药物被哄抢从而产生疑问:“板蓝根究竟有什么魔力引发人们哄抢?”于是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进行研究,合作完成了到药店采访、了解板蓝根功效与种植条件、尝试种植并观察板蓝根的制作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整理收集材料,完成了科普画册的制作。项目式学习使学生深入体悟劳动的各个实践环节,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实践意义,理解劳动的价值,实现劳动课程育人目标。

四、“美行”劳动课程评价

以评促劳,学校把劳动实践纳入学生每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自我服务和社会服务活动,并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

(一)建立“争章”机制

学校结合实际,将劳动教育与少先队“红领巾奖章”争章活动相结合,以培养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为导向,开展“劳动章”争章活动,调动队员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计划在活动开始前,根据劳动章的项目内涵与学校的学年活动计划,分年段设计好目标清单和任务清单。在具体争章实践中,队员根据相应年段的要求,完成自我服务劳动、校内清洁劳动、校外志愿服务、家务劳动、种植、手工制作六项任务,通过中队内自评、互评、他评的考章过程,争取获得“劳动章”。

(二)完善劳动素养及劳动技能评价体系

开发评价量表或问卷等工具。一方面结合小学生劳动素养指标进行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实践评价指标的建立引导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劳动教育呈现出特色发展的态势,带动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

完善了以上两方面的评价,就能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课程建设规范、科学、有效发展。

五、“美行”劳动教育成果

推行“美行”劳动教育以来,教师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提高了课题、课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课题“德育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的研究”,经专家委员会评审验收,获得教研成果一等奖;“劳动教育融合STEM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番禺本土特色美食制作融于小学劳动课程的策略研究”成功申报市级课题;劳动教育案例“疍家撑粉制作过程探究劳动实践活动案例”,在2020年广东省“我劳动,我快乐”劳动教育主题教育活动中获得一等奖;教师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期刊发表。

对于“STEM+劳动教育”项目式课程,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上提出主题研究,引起学生兴趣,自发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探究,在保留原有的社团基础上,开设了“无线电定向越野社团”“趣味编织坊”“百美草堂中医药社团”“创意环保科技社团”等学生社团,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百美草堂以《青天葵》《加油板蓝根》作品参加广州市中学生生物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系列活动——“中医药传统文化进校园及社区”社区科普教育活动云端展示,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学校的劳动教育还要继续开发特色课程,打破校园场域的局限,从小农场走向大农场。同时,各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科素养,将活动课程化,扩大课程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海傍小学是一座小径分岔的花园,在这个园子里,充满着无限的可能和生长,“劳动+”课程是学校为学生定制的一场美好的童年记忆,以劳动教育融合德、智、体、美四育,引领孩子做德行臻美的人,享受幸福的童年生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