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
作者: 王继岗【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为达到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读写结合模式,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实现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共同提升,切实保证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文章先简要阐释读写结合模式,再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应用策略
作者简介:王继岗(1966—),男,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陇川学校。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模式是指将阅读与写作两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以读促写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实现增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读写结合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还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读写结合模式概述
读写结合是一种以文章为载体,根据其中的主要内容灵活设计阅读和写作任务的教学方式[1]。具体来说,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文本内容,合理选择精读、泛读、跳读等方法总结出文章的中心主旨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仿写、续写、缩写、扩写等方式展开写作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涵的认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将读写结合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读写结合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学生日后长远的学习之路具有深远影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阅读文本,以读促写
阅读是学生对文章字词、句子、段落进行理解、领悟、吸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2]。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学生通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但是这种感悟只会短时间的存在,若不及时记录或分享,这种感悟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弱化,直至消散。写读后感便是延长学生阅读感受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文中蕴含的写作技巧,再让他们以文字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心得与体会,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双向提升。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观潮》为例。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关于钱塘江的介绍视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明确本篇课文的主题。而后,教师引导他们泛读课文,标记出本课的重点生字词,包括“笼罩”“屹立”“鼎沸”等,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理解它们的含义。
接着,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奇在何处?”再次阅读文章,以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的方式总结出最终答案。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中感受到江潮的声威及其变化过程,从“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水墙”“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等词句中体会江潮的形状和气势。通过对具体词句的分析,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深刻的印象。最后,教师要求他们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抒发对钱塘江大潮的向往和崇敬之情,实现以读促写。
(二)模仿文本,以读悟写
仿写是写作训练中一种常见的形式,教师可结合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片段展开仿写,以此锻炼他们的语言应用技能[3]。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或写作手法高超的例句,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重点剖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写作技巧。接着,教师再组织学生运用从例句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开展仿写练习。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分析和对典型例句的学习、仿写,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在丰富语言知识的同时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白鹅》为例。这篇课文要求学生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展开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在分析作者对白鹅叫声的描写时,教师带领学生圈出对应的词语,如“郑重严肃”“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等,再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具体的词义,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接着,教师提出思考题:“白鹅是怎么吃饭的?找出原文中的语句。”很快便有学生举手回答:“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作者通过“先—再—然后”的句式体现大鹅吃饭的一丝不苟。教师要求学生以此为例,展开仿写练习,描述其他动物的吃饭场景,以使学生掌握描写动物的具体方法,学会在写作中表达对动物的情感,实现以读悟写。
(三)拓展文本,以写促读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跳跃,经常有各种各样天马行空的想法[4]。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合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以写促读,从写作中提炼阅读技巧。比如,教师可先根据课文内容提炼出线索,促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再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并通过联想和想象续写课文,进而实现以写促读。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猎人海力布》为例。《猎人海力布》是一篇民间故事,讲述一位叫海力布的猎人热心帮助百姓的故事。文章以宝石为线索展开描写,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教师在大屏幕上写下:( )宝石—( )宝石—( )宝石,要求学生根据线索阅读课文,将其补充完整。
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仔细阅读全文,了解到课文主要情节是海力布为了拯救乡亲们,说出了家乡会爆发山洪的实情,自己则变成了一颗石头,由此将线索链补充完整。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尝试续写故事。海力布变成石头后,为百姓做出了怎样的贡献?百姓为了纪念海力布,又做出哪些行为?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此前积累的好词佳句、掌握的写作手法等进行创作,将自己的想象细化,使故事变得更加饱满、富有吸引力。
以写促读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助力学生实现读写能力的共同提升。
(四)深化文本,以读拓写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学生打造成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5]。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首要任务,先带领他们分析文本,通过泛读的方式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针对重点字词句展开深入分析,尤其是涉及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的部分,使学生对文本形成更加全面的理解,最后采用扩写的方式锻炼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扩写是指对文章的某一处进行扩充,使句子或文章更具体形象的写作活动,有利于锻炼语言技能和创新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采取泛读、精读的方式对课文内容形成深刻的认知,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扩写,就能完成知识的正向迁移,实现以读拓写。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刷子李》为例。课文主要描写了一位普通手艺人高超的技艺,要求学生领悟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描写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并写下简单批注。有的学生画出“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有的学生画出“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等等。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以扩写的方式进一步描述刷子李的高超技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他刷墙的绝技。扩写的基本要求是不改变原文意思,加强对细节的描写,更加详细地凸显出主人公高超的刷墙技术,表达出对刷子李敬业、专注、求精等品质的敬意。
例如,有学生写道:“刷子李在工作时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他常常穿一身黑色衣服,挥动刷子的动作看似漫不经心,但每一次下笔都能够有序地呈现在墙壁上,仿佛提前做好了彩排,他笃定的模样像打赢了胜仗的将军。自信满满地结束工作后,刷子李那一身黑褂子必定无一白点。”
通过扩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有所提升。
(五)结合实际,完善读写
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学会在写作时加入自己的真实经历,从而提高作文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认真挑选阅读材料,选择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关联的素材,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充分感悟阅读、写作与生活的关联,从而使学生养成用心观察生活并随时记录的习惯,借此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为例。这是一篇贴近日常生活的课文,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体现出他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的状态。
教师先带领学生剖析等粥和喝粥两个部分的描写,再带领学生分析二者在具体描写上的区别以及这么写的好处,最后让他们以“妈妈最喜爱的食物”为题进行写作。学生需回到家中用心观察妈妈的饮食习惯,结合课文中使用到的表达技巧,详略得当地展现妈妈喜欢此种食物的原因以及用餐时的神态变化。
例如,有学生这么写道:“妈妈在吃饭时不会流露过多的表情,但是经过我的细心观察,发现她吃鱼时用餐时间格外长,并且还会主动添半碗米饭。但是在吃鸡肉时,她很快就结束用餐。由此可见,鱼肉和鸡肉应该是她喜欢和不喜欢的食物。”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通过练习感受到刻画细节的重要性,养成仔细观察生活的习惯,使作文更具生活气息、更接地气。
结语
综上所述,读写结合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教师应认识到读写结合模式的重要性并将其灵活应用于教学实践,深入分析教材,将学生的基本学情和教学大纲紧密结合起来,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形成完整且系统的阅读教学体系,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打造高质量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林晓清.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有效性之实践[J].天津教育,2022(35):150-152.
[2]李艳清.小学语文主题学习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2(34):144-146.
[3]张彩云.探析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J].考试周刊,2022(48):35-39.
[4]高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J].读写算,2022(32):86-88.
[5]刘芸.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家长,2022(31):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