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作者: 林月玲【摘要】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积极创新教学模式,策划针对性写作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文章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阐述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写作教学的具体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作者简介:林月玲(1981—),女,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江口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为依据组织课堂活动,为学生指明学习的具体方向。在此背景下,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要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进一步激发其创新意识,增强其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助力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其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1]。写作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物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了达到写作教学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积累多元化的写作素材,从而在习作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在丰富的写作实践中,学生通过主动积累、梳理、整合和提炼素材,理清写作思路,能够形成良好语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指引,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写作教学的具体流程,引导学生准确分析题干要求,掌握阅读材料的主旨大意,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次内涵,从而明确写作主题,构思写作提纲,展开创作。这要求学生利用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明确写作方向,构建写作思路,创作出切合写作要求的高质量作文。由此可见,在核心素养的导引下开展写作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促使学生发展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一)传授写作技巧,发展语言能力
写作是灵活应用语言文字的过程。只有挖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掌握语言的建构技巧,学生的写作质量才能得到提升[2]。因此,教师在策划写作教学活动时,应重点传授写作技巧,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使其产生写作的欲望,能够主动投入写作活动中,在丰富的练习实践中掌握写作技巧,从而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板块“小小‘动物园’”为例。学生对动物并不陌生,教师可以以“学会细心观察,从人物和动物的身上找到关联之处”为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语言交流、小练笔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张全家福,并提问:“你的家庭成员都有谁?他们和哪些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很快便有学生回答:“我的爸爸胖胖的,很憨厚,像一只熊;我的姐姐游泳特别好,像一条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的鱼;我的爷爷很威严,像一只大老虎。”
在交流讨论中,学生认识到,可以把人比作动物,使人物和动物建立关联,凸显每个人的不同特点,由此掌握“抓住特点来描写人物”这一写作技巧。掌握以上技巧后,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进行创作,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家庭成员,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实现了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品味范文之美,培养审美意识
一篇优秀的文章是从文化、情感、语言等多个角度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文章,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教师可利用丰富多样、言辞优美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创作时融入美的元素,为作文增添美感,涵养学生的高雅情趣,使学生在持续不断的练习中实现写作能力和审美素养的共同提升[3]。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板块“我的乐园”为例。在开展这一板块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多张图片,包括满是玩具的房间、村头小河边的草地、班级图书角、学校的篮球场等,询问学生“你的乐园是什么样子的”,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写作主题。
而后,教师出示一篇优秀例文,要求全体学生大声朗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作者是如何描述自己的乐园的?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随后,带领学生细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感受文章中生动的形象,总结文章使用的多种写作手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品读名著作品,树立文化自信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时,可从文化角度出发,选定作文主题,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他们提供多种写作思路。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板块“写读后感”为例。该单元的四篇课文皆选自我国四大名著或根据名著相关内容改写而成,习作板块则要求学生了解读后感的写作特点,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和要求。基于此,教师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认真阅读,品味其中精妙的语言文字,总结出多种表达技巧,如细节描写、内心活动刻画等。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品读其中的民俗谚语、典故等,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在写读后感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围绕自己读过的经典名著作品,写出自己的感想,感想要真实、具体,借此深化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感知和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促使学生实现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共同提升[4]。
(四)鼓励自主创作,培养发散思维
通常情况下,写作思维的发散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是指学生从抽象的事物或较大的范围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联想小范围事物,这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思维方式,对联想能力和筛选能力有较高要求。从小到大则要求学生将小范围的事情作为出发点,经过不断的思考与延伸,向大范围扩散,此种方式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为达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在实施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从小到大的方式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小方面入手,剖析写作素材,发散思维,理清写作思路,进行自主创作。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板块“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例。习作提示要求学生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以列提纲的方式梳理想象到的场景或者事件,明确自己的写作方向和内容,做到详略得当。
首先,教师出示两组照片,带领学生共同欣赏和对比二十年前和现在的家乡环境的变化,将学生带入习作情境中,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发展。其次,教师让学生以口语交际的方式,从环境的变化、工作的变化和生活的变化等方面入手,畅想二十年后的家乡,使学生通过自由讨论,开拓写作的思路和范围,为后续的写作积累素材。最后,学生正式开始写作,大胆描绘自己想象中二十年后人们在出行方式、居住条件等方面的变化,用文字表达对家乡的美好期许和向往之情。
写作时,学生从小角度入手,发挥想象,以小见大,更容易使作文内容层次丰富、具有真实感。同时,这一过程也能够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联想和想象能力等得到充分锻炼,从而使学生实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共同提升。
(五)引导学生仿写,训练写作技能
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5]。教师可以以某篇范文为例,要求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写作结构等进行仿写训练。但是对于部分基础薄弱的小学生来说,仿写文章具有一定难度,往往还没开始写作,他们便失去了动力和热情。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在组织仿写训练之时,可适当降低难度,鼓励学生从仿写一句话、一段话开始,经过不断练习,逐渐形成一篇文章。学生掌握了仿写技巧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模板的限制,从更加新颖的角度,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实现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夏天里的成长》为例。这篇课文围绕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展开描写,向学生传递了珍惜时间、把握时机的观念。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并写出万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的。之后,要求学生仿照“因为……所以……”的句式写出五种动植物生长的特点。例如:因为稻秧长,甘蔗长,所以地一天一天地高起来;因为水长,瀑布长,所以河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等等。
学生根据以上句式完成仿写后,教师让学生挑选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进行仿写,要求保证语言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生动地表达出自己对成长的感悟。通过循序渐进的仿写训练,学生不仅从课文中积累了好词好句,还提升了写作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意识到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将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融入写作教学目标中,调整传统课堂中以“写”为主的授课模式,通过传授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品味范文之美,品读经典名著,进行自主创作和仿写训练,使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得以有效提升,进而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阳萍.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2(31):43-45,48.
[2]李娟娟.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研究[J].新课程,2022(38):46-47.
[3]孔小涵.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8):80-83.
[4]周淑英.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22(15):57-59.
[5]张定超.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J].家长,2022(21):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