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与可视化相结合的小学音乐课堂

作者: 王俊

【摘要】文章通过探索构建体态律动与可视化相结合的小学音乐课堂,系统分析体态律动与可视化教学的含义,提出体态律动与可视化相结合的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态律动;可视化;小学音乐;策略

作者简介:王俊(1977—),女,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琴岛学校。

学习音乐知识对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学习音乐知识的进度相对缓慢,许多时候,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音乐知识,这容易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体态律动元素和可视化元素,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形象化,为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体态律动与可视化教学的含义

体态律动与可视化教学具有一定的联系。体态律动主要指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结合音乐中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舞动肢体,让学生肢体的舞动与歌曲的节奏相一致,以此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此种教学方式更符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音乐的特点。教师将体态律动元素引入音乐课堂,能够在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唤醒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和质量[1]。

可视化教学主要指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也指将视觉元素融入音乐教学。一方面,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可视化的元素能够直观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从而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可视化的元素能够更好地感受音乐,并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可视化教学理念的应用让教师的关注重点从原本的“我该怎么教”转变为“学生该怎么学”,即将学生作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体,围绕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理解能力开展教学活动,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体态律动与可视化相结合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一)体态律动与图像相结合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于抽象的概念类知识的学习理解相对不足,而对于肉眼可见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事物的认知理解相对容易。教师为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应从音乐教学活动本身入手,将图像等元素融入音乐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身体律动感受音乐,用图像阐释音乐的情感内涵,从而为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2]。

在图像与体态律动相结合的可视化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在适当的时机引入适当数量的图像资源,避免图像资源使用过多而导致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相偏离。此外,教师应围绕音乐主题整合图像资源,创设主题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加入舞蹈、节奏动作等体态律动元素,深化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

以人音版音乐二年级下册《卖报歌》的教学为例。笔者在授课前先分析教学内容:《卖报歌》为四二拍歌曲,歌曲节奏轻快活泼,旋律速度较快,歌词简单,唱起来朗朗上口;随着歌词的变化,歌曲的情感也发生变化。因此,可借助图像帮助学生体会歌曲情感的变化。在授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模仿报童上街叫卖报纸的装扮和动作,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律动,用律动感受歌曲的旋律特征。歌曲第一段的速度稍快,反映了报童急切地在街上奔走,想要卖出报纸的焦急心情。此时,笔者为帮助学生体会报童的内心情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对应的动画片段,展示报童在街上急切奔走的场景,让学生在律动时适当加快速度,以贴合报童的急切心情。歌曲的第二段展示报童在大风大雨中滑了一跤,感叹自己的饥饿寒冷无人关心,也无人知晓。此时,笔者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报童摔倒在泥水中的凄惨场景,引导学生降低律动速度和声音音量,用动作和声音将报童内心的苦闷表达出来。第三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表现报童在苦难中仍然对未来抱有希望的感情。此时,笔者展示报童从泥水中站起,重新在阳光下奔跑的场景,引导学生加入各种表现希望的动作,并适当提高音量,将报童对生活的希望表达出来。

笔者用体态律动和图像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不仅能够丰富音乐课堂活动的内容,还能够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体态律动与表演情境相结合

学生应该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对音乐的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这对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围绕歌曲的情感主题和歌词内容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当演员,在情境中以体态律动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3]。

体态律动与情境表演相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学生对音乐课程的传统认识,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此外,表演情境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融入音乐课堂,为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以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为例。此课主要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体会旋律的美感,掌握弱起节奏歌曲的演唱方式,感受歌曲的情感内涵。首先,笔者创设表演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坐在小舟上,摇桨的同时看着碧波和蓝天,感受美好的风景。其次,笔者在带领学生清唱歌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跟随歌曲的旋律轻轻地左右摆动身体,用身体律动体会四二拍歌曲的旋律特征,深化学生对节拍知识的理解。学生对歌曲旋律的了解相对有限,因此,笔者在前几次清唱中加入指挥手势,引导学生结合笔者的手势动作把握歌曲的旋律特征。再次,笔者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部分工,分别设置舞蹈组、歌唱组和伴奏组。表演要求具备可视化特征,将体态律动和表演情境相结合。学生相互配合,为歌曲设计与情境相符的演唱动作,与同伴合作进行表演。最后,笔者科学评价各组学生的表演,达到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课堂活动的目的。

(三)结合可视化元素创编体态律动动作

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已形成通过视觉接收信息的习惯,而音乐主要通过旋律的快慢和节奏的强弱传递思想情感,因此,学生会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感到不适应。教师可在教学中尝试结合可视化元素,借助可视化元素帮助学生适应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可选择将特定的体态律动动作融入音乐教学,通过不同的体态律动动作将音乐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学生可通过轻柔或强健有力的体态律动动作感受音乐的旋律特点和其蕴含的思想情感,为今后学习音乐知识奠定基础[4]。

以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嘎达梅林》的教学为例。此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感受音乐中浓厚且独特的草原气息,深化学生的赏析体验。笔者提问学生对歌曲情感内涵的体会。此时,大部分学生对歌曲的认知和理解较为单一,仅能从歌曲中体会悲伤的情感。为此,笔者融入可视化元素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听完这首歌曲后,如果让你们选择一种颜色来形容这首歌曲,你们会选择哪一种颜色?”部分学生认为歌曲是红色的,红色既代表初生的太阳,充满希望;又代表英雄为了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部分学生认为歌曲是黑色的,英雄带领人民反抗压迫,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充满悲伤与无奈。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其对歌曲情感内涵的理解情况,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歌曲的理解,笔者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对歌曲色彩的判断,创编体态律动动作,利用体态律动诠释自己对歌曲内涵和旋律节奏的理解。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较小,而创编体态律动动作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笔者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具体的体态律动动作。笔者作为指导者结合学生的创编情况给出一定的建议,如为让体态律动动作符合草原的背景,笔者建议学生加入蒙古舞的动作,凸显草原人民豪迈勇敢的特征。

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根据音乐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可视化元素创编体态律动动作,有利于学生激发参与音乐课堂的兴趣,感受音乐不同节拍强弱交替的律动特点,加深对音乐情感的理解。

(四)结合体态律动与可视化元素加深理解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阶段,他们对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在创建体态律动与可视化元素相结合的小学音乐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体态律动与可视化元素各自的优势作用,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支持。教师可尝试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利用多感官学习音乐知识[5]。不同学生的学习认知方式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与歌曲节奏旋律适配的体态律动动作作为教学资源。此外,教师在授课中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体态律动动作辅助理解音乐旋律,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以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编花篮》的教学为例。首先,为帮助学生了解河南民歌的节奏和旋律特点,笔者在授课时组织学生自主创编编花篮的体态律动动作,鼓励学生通过喜悦、欢快的体态律动动作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在教学歌曲中的“大跳”旋律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取出白纸,将自己对歌曲节奏的理解以点、圆等形式记录下来。通过多元化的视觉符号,学生能丰富音乐想象力。再次,为深化学生对民歌的认识,笔者在课堂上播放劳动号子,结合劳动号子中具体的歌词带领学生一同模仿体力劳作时的动作,引导学生结合旋律调整律动,让学生认识歌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最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编花篮的影视片段,引导学生结合编花篮的动作演唱歌曲,让学生与歌曲所展现的艺术情境产生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体态律动和可视化元素,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知。教师作为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需要在充分把握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积极尝试,挖掘体态律动与可视化元素的教学价值,将体态律动与可视化元素有机融入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和旋律特点提供便利条件,切实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帅.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中运用的有效策略:以阳泉市城区部分小学为例[J].大众文艺,2022,(13):145-147.

[2]林明英.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的思考[J].亚太教育,2022,(12):103-105.

[3]徐维阳.浅议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课堂中的实践运用[J].艺术评鉴,2022,(9):129-132.

[4]郝丽娟,吕文佳.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22,(2):82-85.

[5]王莉.让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J].北方音乐,2020,(23):82-8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