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袁鑫梅

【摘要】幼儿园游戏化音乐课程具有独创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特点。教师创设游戏化音乐课程,能有效落实幼儿园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提升幼儿园课程设计的质量,为幼儿培养高雅的审美爱好。基于此,文章以优化幼儿园音乐教学为目标,以游戏化课程为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从教学情境、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三个维度出发,浅谈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特点、价值和有效设计策略。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儿园;音乐教学

作者简介:袁鑫梅(1996—),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洞庭湖路幼儿园。

游戏娱乐理论的代表人物拉扎鲁斯认为,游戏是人松弛、恢复精力的方式之一。在幼儿阶段创设游戏化课程,能帮助幼儿消除身心疲惫,解除紧张的状态,增进健康的机能。音乐属于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的艺术领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这一教育建议。教师以游戏化课程落实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目标,能有效提升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一、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特点

(一)独创性特点

幼儿园游戏化音乐课程具有独创性特点。游戏的融入使得音乐教学脱离了简单的欣赏、学唱模式,其活动形式、学习方式向更富有创造力的方向发展。在音乐游戏活动中,游戏的机制、规则、参与人数、背景故事可以按照音乐教育主题和幼儿期望进行灵活调整,其独创性特点得以充分体现。

(二)教育性特点

教育性特点是幼儿游戏化课程的必要发展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游戏需要具有目的性,其目标需指向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寓教于乐,使幼儿最终获得音乐层面的启示和教育,是游戏化音乐课程设计的落脚点。因此,游戏化音乐课程具备教育性特点。简单的游戏活动能为幼儿学习复杂的音乐活动做好必要准备。

(三)趣味性特点

趣味性特点是幼儿园游戏化音乐课程的基本特点。游戏是一种使幼儿感到快乐、现实与虚构相统一的行为活动,是兼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活动,是吸引幼儿自主参与的活动。趣味性是幼儿参与、配合游戏活动的内驱力,幼儿能够从游戏中获得乐趣。

二、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价值

(一)培养高雅兴趣爱好

音乐是多元艺术形式的一种,具有优美的审美意蕴和多样的审美特征。游戏化音乐课程能在幼儿内心播种美的种子,使幼儿初步掌握感受美、表现美的主要形式,能以音乐为媒介,深化幼儿对于现实世界情感美、人文美的认知。幼儿能在游戏化音乐课程中培养对于音乐之美的精神追求,初步培养音乐兴趣爱好,形成高雅的审美标准。

(二)落实艺术育人目标

游戏化音乐课程能落实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目标,提升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将游戏要素融入音乐教育活动中,能激发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幼儿体验美、感受美、描述美、表现美的能力,促使幼儿更加高效、深刻地完成音乐活动任务,对课程活动中的音乐要素产生深层次的感触。

三、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设计策略

(一)教学情境游戏化,营造浓厚音乐游戏氛围

在幼儿园游戏化音乐课程中,情境是营造音乐游戏氛围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和教学主题创设主题游戏情境,搭建实物化游戏场景,以此凸显游戏化课程的趣味性特征,营造浓厚的音乐游戏氛围。

1.围绕幼儿兴趣点,创设主题游戏情境

在游戏化音乐课程初始阶段,幼儿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活动的主题和幼儿的兴趣点,为幼儿创设主题游戏情境。在音乐活动中,背景音乐是必不可少的情境创设要素。教师可以在活动前期寻找与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相一致、与音乐游戏活动主题相契合的趣味儿歌、旋律,将其作为情境背景音乐;还可以围绕幼儿兴趣点,播放趣味动画片、唱跳操等,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富有趣味性的主题情境能为幼儿游戏化音乐课程创造良好的开端,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导入环节,沉浸式体验音乐游戏情境,对音乐活动主题形成初步感知[1]。

例如,“森林之歌”主题游戏化音乐课程将情境创设重点放在“动物”和“音乐”两个要素上,旨在以欢快的森林主题音乐旋律培养幼儿对于动物、音乐的喜爱之情。在情境导入环节,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趣味绘本故事动画《森林动物》,让幼儿通过动画认识松鼠、猫头鹰等森林里的小动物。动画故事播放完毕后,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音乐《森林儿歌4:动物狂欢节》,并邀请幼儿围成一圈,让幼儿代入森林小动物的角色,参与到律动音乐游戏中来。幼儿能在律动音乐游戏中敞开心扉,结合视听情境中的森林动物要素尝试多元律动动作,模仿小动物的特点编舞。幼儿能在视听情境的作用下深化音乐体验,从音乐中提炼森林动物主题内涵,感受音乐活泼、轻快的特点。

2.围绕音乐话题性,搭建适宜游戏场景

空间场景是幼儿园情境创设的重要构成部分。环境资源的妥善利用能拓展幼儿探究领域,激活幼儿自主探索兴趣,促使幼儿对音乐活动主题、多元音乐常识产生深层次的感触。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音乐游戏空间,设置多功能游戏区域,布置色彩搭配丰富、音乐要素多元的空间场景,在场景布置中融入可供幼儿深度探索、互动的游戏机关或道具,引导幼儿和场景进行深度互动。围绕音乐主题衍生的生活化话题,教师能够帮助幼儿搭建适宜的游戏场景,使空间场景与游戏活动主题更契合,幼儿探究选择与游戏体验更多元,最终落实音乐教育目标[2]。

以“牧歌悠扬”主题游戏化音乐课程为例。该游戏化音乐课程旨在向幼儿普及咏唱草原的经典曲目《梦中的额吉》《马头琴的传说》《赛马曲》,使幼儿通过欣赏,感受音乐中草原辽阔苍茫的审美意蕴。幼儿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活动主题为幼儿搭建草原游戏场景,如从空间设计角度出发,绘制“草原”主题文化墙,在墙上融入蒙古包、骏马、牧羊犬、牛羊、蒙古族服饰等草原要素;从区域划分出发,在空间内设计卡拉OK区、律动跳舞区、多媒体播放区等音乐游戏功能区域,便于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参与音乐游戏。幼儿教师还可以设计可供幼儿探索的寻宝游戏,将草原元素融入空间中,请幼儿在游戏中搜集这些元素。幼儿能在音乐游戏中充分与场景进行互动,边探索边思考,获得深刻的音乐审美感知。

(二)教学方式游戏化,激发幼儿活动参与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艺术领域的目标划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在幼儿园游戏化音乐课程中,趣味游戏的创设需紧扣这两个发展目标。幼儿教师可以将体验类、实践类游戏作为幼儿音乐活动设计的切入点,以多元游戏助力幼儿兴趣培养。

1.体验类游戏,培养幼儿感受与欣赏能力

培养幼儿感受与欣赏音乐的能力,旨在引导幼儿发现、喜爱自然界和生活中蕴含审美价值的事物,使幼儿的审美喜好由自然事物过渡到艺术形式与意识作品,增强幼儿对于多元化音乐美的欣赏力,帮助幼儿塑造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体验类游戏是帮助幼儿初步感受、认识、欣赏音乐之美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可以创设适合幼儿探究的体验类游戏,如角色扮演、情境模拟、自然探索游戏等,引导幼儿有规律、有目的地感受音乐的审美意蕴,拓宽审美视域,学会正确理解和欣赏音乐的美。体验类游戏的融入有助于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游戏化音乐课程品质的提升[3]。

例如,以“大自然中的音乐”为主题的游戏化音乐课程旨在培养幼儿对自然声音的洞察力,让幼儿聆听、感受自然中存在的音乐之美。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深入幼儿园的自然区域,请幼儿围坐在自然场景中,聆听鸟叫声、虫鸣声、风声和流水声,感受大自然中蕴含音乐美的事物。幼儿受到自然界中美好声音的吸引,能自主感受声音的长短、高低、强弱、音色差异。幼儿教师还可以指导幼儿尝试用嘴巴模仿自然声音,用语言描述自然声音,以此深化幼儿对自然音乐的美的体验。在体验类游戏的辅助作用下,幼儿能学会欣赏美的音乐、声音,树立观察生活的意识。

2.实践类游戏,培养幼儿表现与创造能力

“表现与创造”目标要求幼儿在欣赏、体验音乐之美的基础上,尝试开展喜欢的音乐活动并进行大胆的表现。实践类游戏包括乐器表演、自制乐器、舞台表演、乐曲创作、律动表演等。以实践类游戏指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能锻炼幼儿的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助力幼儿音乐能力获得深度发展[4]。

以“自制乐器”主题游戏化音乐课程为例。本次音乐活动旨在引领幼儿利用生活化材料自制乐器,并尝试弹奏乐器,感受不同形状、材质的生活用品创作的乐器在音色上的不同,进而帮助幼儿树立生活观察意识,促使幼儿关注并感受生活中隐含的音乐之美。幼儿教师可以结合幼儿自主选择的生活化物品,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创作出不同的乐器,如用奶粉罐做的鼓、用玻璃瓶做的敲击乐器等。幼儿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材质的物品产生的差异化音色。幼儿教师还可以指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独创乐器弹奏、敲击简单的旋律,进行创意合奏表演。幼儿能在展示与表演游戏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进而激发音乐实践兴趣,培养音乐艺术爱好。

(三)教学资源游戏化,提升幼儿音乐教学效率

游戏化音乐教育资源包含趣味游戏道具与图文教育资源,前者能活化幼儿活动表现,丰富幼儿活动参与思路,为幼儿音乐活动品质带来显著性的提升;后者能为幼儿直观渗透多元生活常识与乐理常识,帮助幼儿轻松理解抽象化的音乐内涵,奠定幼儿的音乐认知基础。游戏化教学资源能有效提升幼儿音乐教学效率,助力幼儿音乐能力进阶。

1.丰富游戏道具,提升音乐活动品质

丰富游戏道具,能进一步提升游戏化音乐课程的品质。音乐游戏道具包含演奏类器具(如乐器、自制乐器、用于发声演奏的工具等)、角色扮演类器具(手持类道具、服饰类道具等)、场景布置类器具(舞台布景类道具、竞赛游戏类道具)等。多元游戏道具的融入能创设具有指向性的游戏场景,发挥游戏独创性功能,使幼儿在音乐游戏课程中拥有更多个性化选择,收获多样化音乐体验。在游戏化音乐课程活动中,幼儿能自主探索多元道具,发挥创意,开发道具的全新应用功能[5]。

以“月亮上的妈妈”主题游戏化音乐课程为例。本次活动的主要游戏形式为角色扮演,要求幼儿分成若干小组,先观看儿童音乐舞台剧《月亮上的妈妈》,再选择适合的游戏道具,自主扮演剧中的角色,学唱角色的台词。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舞台布景道具,让幼儿小组准备好后轮流上台表演,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自信心;幼儿教师还可以为幼儿准备手持类、服饰类道具,增强角色扮演游戏的仪式感,提升幼儿对游戏的重视程度。

2.丰富图文资源,渗透多元乐理常识

丰富的图文资源是音乐游戏课程中的重要资源,起到“渗透乐理知识和生活常识”“构建形象化音乐审美认知”“激发幼儿音乐理解兴趣”等作用。在实际游戏化音乐课程中,幼儿教师可以活用多媒体助学工具,在活动中引入丰富的主题音乐图文资源,向幼儿展示乐器、音乐符号语言、主题物象、经典乐曲、经典音乐活动形式等相关信息。幼儿能在内涵丰富的图文资源的帮助下,学会多角度理解音乐常识,获得音乐审美启示,这有助于幼儿构建音乐认知,发展音乐能力。

以“传统乐器”主题游戏化音乐课程为例。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制作趣味互动PPT“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将传统乐器(如瑶琴、二胡、横笛、古琴)的图片、演奏视频与独奏旋律音频融入PPT中,为幼儿对照播放,培养幼儿对于民族乐器的喜爱之情。幼儿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玩“你说我猜”“听声辨器”“猜歌名”等游戏,让幼儿在丰富的图文资源中了解到中华民族乐器的相关常识,丰富对相关乐理知识的了解,帮助幼儿构建形象化的音乐审美认知。

结语

综上所述,游戏化音乐课程能使幼儿园活动品质获得显著性提升。创设具有独创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游戏化音乐课程,能深度落实幼儿阶段艺术领域育人目标,培养幼儿高雅的兴趣爱好。幼儿教师可以从音乐课程的教学情境、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出发,创设趣味游戏情境,组织多样化游戏,结合主题音乐活动的需求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游戏道具或图文资源,发挥出幼儿园游戏化音乐课程的育人优势,助力幼儿音乐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宏杰.基于滨海地域文化的幼儿园游戏课程创生探究[J].教育观察,2022,11(33):87-90.

[2]刘璇.探讨奥尔夫音乐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的运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2(18):127-129.

[3]邹雪姣.学前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戏剧之家,2021(31):87-88,134.

[4]于冬梅.运用多元互动策略提高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8):15-18.

[5]仇琰.幼儿园音乐活动课程游戏化略谈[J].才智,2020(4):16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