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下幼儿生态教育的实践

作者: 陆佳怡

【摘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关系千秋万代的重大工程。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应该从小培养其保护自然、亲近自然的意识。生态教育可给予幼儿更多了解自然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在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并主动参与维护生态平衡的活动。文章就自然教育下幼儿生态教育的实践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自然教育;幼儿;生态教育;实践策略

作者简介:陆佳怡(2000—),女,江苏省昆山高新区阳澄湖科技园幼儿园。

生态教育应让幼儿在纯正的自然环境中学习、生活和成长。但是,当前纯正的自然环境正从幼儿的生活中慢慢消失,不管是在社区、家庭还是幼儿园中,可让幼儿接触的自然材料、自然环境越来越少。因此,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设计生态教育课程,借助自然教育观的引领,打造出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生态教育环境,将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作为幼儿教育的活教材,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创造条件。

一、自然教育下幼儿生态教育的内涵

自然教育下的幼儿生态教育,十分关注环境对幼儿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幼儿园是幼儿重要的活动场所,教师要想高质量地开展生态教育活动,就需要充分了解园区中的各种自然资源,做好资源整合与分析工作。生态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外界因素,是由大自然中各种非生物、生物因素构建而成的有机整体。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等的发展关系密切。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借助恰当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幼儿自觉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环境,以不断增强幼儿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从而使幼儿逐渐养成科学的环保习惯。

自然教育下的幼儿园生态教育,涵盖情感教育、游戏、观察认知、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对生活环境中的自然资源、生命现象以及事物等进行合理的使用、接触及交流,帮助幼儿深入了解自然。从本质上来说,生态教育是一种回归自然本质、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塑造。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及幼儿特点,有目的性地选择适合的教学形式。

二、自然教育下对幼儿实施生态教育的意义

(一)借助自然元素构建环境以帮助幼儿释放童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倡导,幼儿园应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让幼儿真切感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奥妙和美丽。因此,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依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兴趣爱好及教育目标,巧妙地将自然元素融入活动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组织生态教育课程。生态教育课程可以给幼儿提供亲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从而使得幼儿能够通过多种感官去实践和体验,深刻了解大自然的各种变化[1]。此外,幼儿教师还可开辟幼儿园种植区域,给幼儿提供观察植物成长过程的机会,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生命和时间的珍贵,这不仅可以让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而且还可以帮助幼儿释放童真。

(二)引导幼儿观察自然变化以提升幼儿审美水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包括语言、思想在内的大多数美好事物均源于大自然。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教育中,要想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就需要创造相应的自然环境,让幼儿经常性地、长时间地接触大自然,由此不断提升其审美能力、实践技能、语言技巧和思维能力。幼儿教师引导幼儿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感知四季更替的现象和特征,带领幼儿欣赏自然景观的细节变化,可陶冶幼儿的情操、涤荡幼儿的心灵,从而让他们对自然环境灵动、沉稳的美有真切的体悟。具体而言,幼儿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仔细观察中,可以发现四季的特点:春季是春暖花开、万象更新的季节;夏季是骄阳似火、烈日当空的季节;秋季是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的季节;冬季是漫天飞雪、寒风刺骨的季节。四季中各种景观和气候的不同特点,正是自然界独特的生态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美妙变化可推动幼儿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助于深化幼儿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认知,最终帮助幼儿增强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应充分了解幼儿的成长需求,激发幼儿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使得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态教育课程。教师以自然教育观为引领设计生态教育活动,可使得幼儿在了解动物成长过程及植物生长规律后,对自然环境、生态规律产生好奇心并进行积极的探究,这有助于自然生态课程教育效果的提升。从某个层面来说,以自然教育观为指导的生态教育课程,可较好地满足幼儿对植物及动物的观察需求和好奇心,使得幼儿的探索愿望充分得到满足。幼儿在对自然环境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知到生命变化的美妙过程,体验到大自然的神奇和有趣,进而对自然环境产生好奇心。

三、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生态教育的方法

(一)利用自然景观创设生态走廊

从自然教育的层面来说,幼儿园在创设生态走廊的时候,应以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为基础,使得幼儿能够借助自身的思维特点更清楚地体会到走廊的生态美,并产生轻松、自由、愉悦的感觉,从而帮助幼儿培养环保意识,使幼儿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并主动保护自然环境。和谐、融洽的生态环境可以使得幼儿真切地感知自然之美,从而主动参与幼儿园自然环境的创设和保护活动。例如,幼儿教师可借助创设生态走廊的方式,让幼儿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构建。具体而言,幼儿园可将各种盆栽以及一些微景观(微型河流等)放置到幼儿园的走廊中,鼓励幼儿参与日常照顾盆栽、维护微景观等活动,这不仅为幼儿提供了近距离接触自然景观的机会,还可以让幼儿在照顾景观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真切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植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幼儿教师还可在本班教室门口设计一条仿真青草通道,让幼儿每天走进教室时有一种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感觉[2]。幼儿园通过创设生态走廊的方式开展自然教育,将生态教育与绿色植物巧妙联系在一起,为幼儿营造出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教育氛围,真正体现了温馨、自然、舒适的教育原则。

(二)利用自然素材构建生态自然角

在自然教育理念引导下的生态教育活动中,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幼儿的生态保护观念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依照幼儿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等,有针对性地设计差异化的教育活动。例如,针对小班幼儿年龄小、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定期给植物拍照的方式开展生态教育活动,通过连续性的照片让幼儿对植物每一个生长阶段的变化形成直观的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告诉小班幼儿,植物也像小朋友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应该关心每一个生命,并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植物的照片张贴在教室某个特定的角落,创设“生态自然角”,让小班幼儿更加便捷、形象地了解植物生长的变化特征。中大班的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历,因此,教师可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并为他们提供照顾植物、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例如,教师可引导中大班幼儿照顾园区中的植物景观,或者带领他们一起种下一些蔬菜种子,指导幼儿按时浇水等,让幼儿能对蔬菜的生长过程有细致的了解,增强他们保护植物、关心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四、自然教育下幼儿园开展生态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在幼儿生活中渗透生态教育

日常生活是幼儿接受自然生态教育的最好时机,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合适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在出行方面,幼儿教师应引导幼儿使用低碳的出行方式,如和家长步行、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交车,减少使用私家车的次数,从而做到低碳减排、绿色出行。在带领幼儿上洗手间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大家知道我们日常使用的自来水是从哪里来的吗?”部分幼儿摇摇头,表示不知道;还有部分幼儿说:“水是从水龙头中来的。”此时,教师可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带领幼儿到附近的自来水厂参观,使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自来水的加工过程,引导幼儿形成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并鼓励幼儿在洗手的时候不仅要尽可能地开小水龙头,还要及时关掉[3]。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幼儿播放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的视频,让幼儿对水资源的重要性有清晰、深入的了解,使得他们明白“水是生命之源”的道理,进而形成节约用水的环保理念,并从自身小事做起,积极践行、宣传生态环保理念。生态教育与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教师应在日常教育中实时引导、恰当点拨,将生态文明及绿色生活理念深深融入幼儿的思想观念中。

(二)组织生态教育专题教育活动

为了切实提升自然教育下的生态教育实效,幼儿园教师应合理利用各类生态教育主题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如以野外采摘、世界节水日、地球保护日、植树节等为主题组织生态教育课程。例如,在开展以“植树节”为主题的生态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先为幼儿布置课后任务,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与森林、树木等有关的文字和图片,再指导幼儿自己动手创设一面“植树节”主题宣传墙;教师还可以给幼儿播放森林中植物、动物等和谐相处的视频,帮助幼儿领略大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之美,从而推动幼儿形成热爱自然、关爱自然环境的意识和情感。再如,在开展以“采摘葡萄”为主题的生态教育活动时,教师可带领幼儿去葡萄园采摘葡萄,并在采摘前传授幼儿采摘技巧,告诉幼儿:“我们应轻轻地摘掉葡萄串,如果扯断枝丫的话葡萄树会很疼的。我们用心地保护葡萄树,来年葡萄树就会结出更多更甜的葡萄来感谢我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够懂得只有保护植物,才能得到植物的馈赠;只有与自然界的万物以朋友的关系相处,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三)设计探究式的生态教育课程

幼儿园生态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以幼儿的兴趣爱好、认知规律及发展需求为前提。教师应确保设计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可较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让幼儿能以主动的态度参与其中,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人,从而使得他们将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作为一种自觉行动。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式的生态教育课程,让幼儿在探究中形成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意识。比如,教师可以组织“郊外一日游”活动,鼓励幼儿在野外环境中自由游戏、积极探索,深入探究自然环境中他们关心、感兴趣的事物。地上的小石块、河边的青草、田头的小花、植物的叶子等,都是幼儿感觉新奇、有趣的东西。此时,教师可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各种自然资源的特点,并根据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及时调整教育方案,向幼儿科普他们感兴趣的自然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与幼儿共同探索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及时给予幼儿帮助、鼓励和支持,使得他们能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对生态教育的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当“郊外一日游”活动结束后,教师可鼓励幼儿回想自己在郊游中都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当幼儿回答完后,教师可趁机追问:“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好朋友,它给我们提供了好吃的、好玩的,包括生活中各种物品的原材料都源于大自然,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呢?”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发自内心地认为自然是人类的好朋友,应该与其和平共处,进而增强幼儿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结语

总之,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自然生态教育,应以自然教育观为引领,借助生态教育的方式,最终实现“教育生态”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幼儿构建生态思维模式,形成科学的生态哲学观,进而使得幼儿在待人接物、行为思想方面能以自然生态观为引领,成长为珍惜自然资源、关爱生态环境、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秀真.基于“生态教育”开展幼儿环保活动相关探究[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创新教育实践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二).泉州:福建省泉州经济开发区实验幼儿园,2023:4.

[2]林剑青.浅析亲自然教育下开展种植活动的意义与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1):78-81.

[3]宫盛花,虞永平,宫于彤.创建希望生态:幼儿自然场所教育的国际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22(5):29-3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