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实施策略的研究

作者: 马文洁

【摘要】区域活动是学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区域活动多以幼儿自主游戏的形式开展,让幼儿在快乐游戏的过程中获取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近年来,“协同育人”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强调教育的整体性与全面性,要求教师合理开发各项资源,为幼儿打造更加丰富的学习活动。文章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施策略展开探讨,并结合幼儿区域活动特点和“协同育人”理念,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幼儿教育工作提出几点可行之策,以期对幼儿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幼儿园;协同育人;区域活动;实施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水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协同育人视野下幼儿园区域活动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立项号:TS(2022)GH23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文洁(1979—),女,甘肃省天水市幼儿园。

区域活动是幼儿获取丰富学习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区域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每一个区域都蕴含着不同的教育价值。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区域活动,能促使幼儿实现各项能力的提升,发展其逻辑思维。“协同育人”理念是近些年教育工作中的热门探讨话题,要求教师在原有教育基础上,开发家庭、社会资源,使得幼儿教育更加全面化。因此,幼儿教师应对区域活动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成长。

一、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一)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理念是近些年学前教育工作中的热门探讨话题。所谓“协同”,是指将幼儿园、家庭、社会巧妙连接,通过整合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观念、教育思路的统一,以保证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教育目标一致;而“育人”则要求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以教育为主要目标,构建互补的协同教育机制,以此来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总之,“协同育人”理念的提出,落实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求,有助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1]。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之一,在幼儿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通常情况下,区域活动会划分为图书、美工、建构、科学、角色表演五个基本区域,各个班级的教师会围绕幼儿的发展阶段,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或开发区域活动,投放幼儿所需的活动材料,为幼儿打造具有教育性的活动环境,通过自主游戏的形式,让幼儿结合自己的个性化喜好展开学习。由此可见,区域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的教育特点,非常契合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能够促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2]。

(三)协同育人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价值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落实“协同育人”理念,能够使得学前教育事业更加全面化、综合化。在协同育人的视野下,家庭与社会将加入幼儿教育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幼儿区域活动的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学习与成长的空间,促使幼儿的社会性能力、交往意识、逻辑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总之,“协同育人”理念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落实,可让幼儿拥有一个更为和谐、平等、自由的空间,实现幼儿教育的优化,为推动幼儿阶段教育改革提供有利条件。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打破固有教育观念,重新设计区域活动

在传统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中,部分教师习惯性地将区域划分为图书、美工、建构、科学、角色表演五个区域,教育模式缺乏新意,导致幼儿所获取的经验技能有限。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打破固有的教育观念,重新设计区域活动,对活动内容进行深度开发与设计,关注幼儿的需求,并从不同视角出发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学习资源、活动项目,为幼儿园区域活动注入全新活力,使得区域活动的开展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第一,教师应从区域活动的数量、地点、时长等角度出发,科学调整区域活动,以更好地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从区域活动数量的视角出发,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对区域活动的数量进行适度调整。如小班幼儿对角色表演区域活动兴趣不高,但对建构区域活动较为感兴趣,基于此,教师可减少角色表演区域活动,增加建构区域活动,以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让教育服务于幼儿。从区域活动地点的视角出发,教师可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调整场地空间。以阅读区域为例,该区域对环境的要求较高,空间明亮、环境优美、安静的区域环境可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可选择将阅读区域活动设置在阳台、窗边等地点,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活动条件。从区域活动时长的视角出发,教师应加强对幼儿活动情况的关注,如果发现幼儿活动兴趣较强,便可适度地延长活动时间,为幼儿带来更好的活动体验;如若相反,教师可提前叫停幼儿游戏,避免其出现消极情绪,为活动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教师应从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视角出发,科学调整材料投放策略,以此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深度。在材料投放中,教师可选择主动询问与记录观察两种方式,根据幼儿的特点及需求投放材料,使得材料符合层次性与功能性的教育特点。首先,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可先询问幼儿对游戏材料的需求:“在本次区域活动中你们要做些什么?需要用到什么材料?还缺少哪些材料?”让幼儿说出自己对活动材料的需求。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能够实现准确投放,做好幼儿活动的基础保障。其次,教师可加强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确定幼儿的发展阶段,并对材料进行合理调整。如教师可以记录幼儿区域活动前与活动后的材料消耗情况,确定幼儿喜欢且感兴趣的素材,结合幼儿兴趣合理调整材料投放数量;教师还可结合幼儿当前的发展阶段,为其投放具有操作性、挑战性的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突破现阶段发展层次,实现能力提升,使区域活动教育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开发多项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活动开展

随着“协同育人”理念的提出,幼儿教育工作不再仅仅是幼儿园、教师单方面的工作,更是家庭、社会的共同任务。为进一步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应深入贯彻“协同育人”理念,开发多项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使幼儿园区域活动得到全面化、综合性的发展。

1.开发学校资源,拓展活动项目

在传统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常常将幼儿的行为限制在室内或室外的某一个区域中,教育形式较为死板,对活动资源的开发不够深入。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应加大对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多项可利用的资源,为幼儿打造更具趣味性的学习环境。

“安吉游戏”打破了传统区域活动中的界限,将幼儿园整体空间视为幼儿的活动场地,为幼儿游戏活动注入了全新活力。在幼儿园资源的开发中,教师可参照“安吉游戏”的特点,对园所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以户外区域活动为例,教师可将草坪、树林、果园等场地视为幼儿的区域活动空间,并鼓励幼儿根据自己所想,大胆地创造游戏,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真正地实现游戏育人的目标;教师还可开发园所的地形资源,用弯曲的小路作为幼儿骑车的赛道,用高低起伏的土坡为幼儿设置爬坡游戏等。在园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为幼儿开辟种植区域活动,增强幼儿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为幼儿带来全新的活动体验。总而言之,幼儿教师要加强对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开发,为幼儿区域活动注入全新活力,为幼儿带来全新的游戏体验。

2.开发家庭资源,促进活动开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3]“协同育人”理念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出让家长参与教育活动能为教育工作提供更多有效的建议。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让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工作,为幼儿教育提出宝贵的建议,实现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例如,幼儿建构区域活动以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为教育载体,让幼儿对废旧物品进行开发与创新,以发展幼儿的想象思维及创造力。在幼儿建构区域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可发动家长的力量,让家长帮助幼儿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为幼儿提供更多趣味性的教育素材,丰富幼儿区域活动的材料储备,以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再如,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制订中,教师可询问家长的教育建议,让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工作,使其为幼儿教育提供更多有效的建议,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

3.开发社会资源,提升活动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4]协同育人背景下的幼儿园区域活动,要在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合作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社会中的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更多具有趣味性、探究性的区域活动,升华教育活动价值。在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可加强对幼儿行为、发展阶段的关注,深度挖掘社会中可运用的教育资源,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质量。

例如,在角色表演区域活动中,受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的限制,幼儿会主动地模仿社会中不同角色的言行举止。在观察到幼儿的这一游戏行为后,教师可结合周围的社区环境,以视频讲解、图片观察等形式,为幼儿提供游戏思路与想法。如在角色表演区域活动“甜甜蛋糕店”中,幼儿们分别扮演了收银员、店长、甜品师等角色,但游戏过程不够真实、深入。基于此,教师可为幼儿播放关于蛋糕店的视频、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幼儿观察蛋糕店的陈设,鼓励其说说蛋糕店的组成部分,让幼儿意识到“甜品师要穿围裙、戴手套;店铺里应该有展览架”等,为幼儿游戏活动提供更多思路,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可结合幼儿的科学实验,向其介绍当前社会中较为先进的科学发明,拓宽幼儿的科学视野;在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可结合民间手工艺术,为幼儿提供全新的创作思路,以提高区域活动的教育质量。

(三)关注幼儿年龄阶段,科学调整活动评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5]受基础教育、生活环境、个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同一阶段的幼儿存在着较强的个体差异性。基于此,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差异性,结合教育实际情况,科学调整区域活动评价,为幼儿带来更加积极的活动体验感。

在区域活动的评价环节中,教师不要过多地强调幼儿的活动结果或活动内容,而是要将评价的重心放在幼儿的成长空间上,关注幼儿在本次区域活动中的动态成长,根据其基础能力做出恰当的评价,为每一位幼儿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除此之外,教师要避免“一刀切”的评价模式,不能使用同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幼儿的活动结果,要以鼓励、支持、肯定为主,帮助幼儿感受区域活动的快乐,并逐渐提高幼儿的活动信心,在评价中帮助幼儿树立自我认同感,以促使其获取更加积极的活动体验感,最终实现区域活动质量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立足3—6岁幼儿年龄特点及幼儿园区域活动特性,将“协同育人”理念融入教育工作中,从多视角出发对教学工作展开思考。受年龄、经验、思维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活动是幼儿获取生活、学习经验的直接来源。作为幼儿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区域活动独有的教育价值,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区域活动的创设,从环境、模式、内容、评价策略、指导思想等不同角度出发,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取丰富的学习经验,将区域游戏的教育功效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李霜.幼儿园中班阅读区域布置和活动实施策略[J].教育界,2022(16):113-115.

[2]袁文青.精·巧·细·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四字”实施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21(12):53-54.

[3]潘娟.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实施策略[J].中国教师,2021(9):98-101.

[4]祁彩霞.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和实施策略[J].甘肃教育,2020(24):96-97.

[5]李琳.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有效实施策略[J].启迪与智慧(中),2020(10):90-9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