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心融合”育人模式构建探究
作者: 时婧【摘要】“德心融合”育人模式是培育高中生良好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的一种教学模式。文章简单介绍了高中“德心融合”育人模式,论述了高中“德心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要点,进一步探究高中“德心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形式与路径,以期为高效开展高中德育、心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中;德心融合;育人模式
作者简介:时婧(1987—),女,江苏省如皋中学。
一、“德心融合”育人模式概述
“德心融合”是应对社会心态培育过程中出现的“德心分离”现象的一种有效育人模式。“德心分离”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科分立为先导,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重点,着重向学生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而忽视结合心理教育。“德心融合”育人模式则将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以道德教育为引领,以心理教育为保障,对高中生进行正向价值引领,以实现培育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和心理素质的目的。
二、高中“德心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要点
(一)把握时代特点
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学生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心理问题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如何满足高中生的精神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高中生学业压力较大,社会经验不足,教师构建“德心融合”育人模式时,更要把握时代特点,将德育与心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迎合教育要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构建“德心融合”育人模式,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全面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丰富心理学知识,从满足高中生的心理需求入手,推动德育由“知”转化为“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立足校园文化
从教育角度看,德育与心育存在天然联系。因此,要构建“德心融合”育人模式,学校应立足于校园文化底蕴,以团体活动辅导为主要手段,开设系列校本课程,促使学生通过心理校本课程教学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高中“德心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形式
(一)以德引心
以德引心是指,以德育为先导,引领心理疏导活动,奠定“育德”与“育心”的结合基础。以德引心的过程既是高中生健康心态的生成过程,也是教师实施价值引导与高中生价值生成相互辅助和相互成就的过程,更是教师与高中生、外部教育影响与内部心理建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以德引心的过程中,教师与高中生之间的道德与心理互动至关重要。教师要持续施加外在教育干预,高中生则要维持积极接受状态,确保教师施加的外在教育影响顺利传递到高中生的认知结构中并内化为高中生的道德品质,进而奠定高中生良好社会心态的形成基础[1]。
(二)以心育德
以心育德是高中“德心融合”育人模式的表现方式之一,强调从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着手,积极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持续完善德育教学体系[2]。以心育德的前提是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小组由专职心理教师、生活教师、班主任以及班级心理委员代表组成。小组教师负责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落实全员以心育德方针。同时,学校要从以心育德环境构建着手,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团体活动室等,为以心育德工作的扎实推进提供充足的硬件支持。
除了完善硬件条件,学校还要面向全体高中生开展主题式系列课程,内容涵盖人际交往、情绪调适、自我认识、学习规划等。系列课程可以以学科教学、课题研究、心理辅导、心理活动课、家校课堂等多种方式开展。其中,学科教学是以心育德的主要阵地,教师要担任心育目标渗透者,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通过师生情感交互,真正落实以心育德。
比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不良情绪着手,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处理问题,在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同时,实现思政教育目标。课题研究主要是以心理教研组、班主任团队为先导,由心理教研组代表与班主任代表组织各种交流培训活动,在交流中探明以心育德工作主线。心理辅导则由专门的心理辅导小组负责,小组成员轮流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疏解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良情绪。心理活动课主要是借助班会课的开展契机,举行心理教育活动。家校课堂是指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进入高中课堂,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讲述职业发展趋势,拓宽学生视野。
四、高中“德心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明确育人目标
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促使高中生获得幸福感与自由感是高中“德心融合”育人模式的最终目标。在明确最终目标后,教师可以从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视角入手,协调目标的落实[3]。其中,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向善、有德性,强调将高中生引向和谐、美好的世界;心理教育则侧重于指导高中生调节情绪,转变高中生的不良认知,矫正高中生的不恰当行为,消除高中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含道德矛盾冲突),促使高中生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依托最终目标中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的联系,教师可制订以下“德心融合”教学目标。从道德认知层面进行教育,建构高中生的道德认知,促使高中生能够以正确的道德判断面对和解决道德冲突,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与恰当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从心理教育层面进行教育,对高中生进行心理疏导,增强高中生的心理素质。二者有机结合,促使高中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丰富育人活动
在“德心融合”育人模式下,“德”不单单是一个外在行为,还是行为所依据的内心准则。当前,高中思政课程涉及行为、知识、情感、意念等多个维度。基于现代心理学视角,教师应以高中生为主体,关注心理对行为、知识、情感、意念等要素的统摄作用,打造知识、情感、意念、行为、心理五要素统筹的“德心融合”育人体系,同时贯彻浸润性、主体性、体验性、启发性原则,以道德认知、价值观、行为矫正为主要内容,尊重高中生的主体地位,无痕牵引,有痕留存,促使高中生在无心理抵触的状态下自然达成“德心融合”育人目标。
知识、情感、意念、行为、心理五要素统筹的“德心融合”育人体系由唤醒、体验、思辨、对话、评价等模块构成。其中,唤醒模块以高中生的自我唤醒为主线,以“让学生的‘心’热起来”为目标,借助语言渲染、悬念导入、故事(或谜语)导入、引发联想导入、游戏导入、歌谣诵读(或歌曲演唱)导入等方式,激趣热身,引导学生以放松的心理状态进入学习。
体验模块以高中生的自我体验为主线,以“让学生的‘心’动起来”为目标,设计“不说话的朋友”“遥远的亲子关系”等各种活动,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内化价值观念。
思辨模块以高中生的自我思辨为主线,以“让学生的‘心’静下来”为目标,明确区分“学生活动”和“活动学生”,用活动或话语无痕牵引,引导学生从点到面、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直达问题本质。
对话模块以高中生的自我对话为主线,以“让学生把‘心’说出来”为目标,包含撰写心灵小语、当堂演讲、发表课堂感悟、填写评价表、小组相互评价等活动,强调实践运用。
评价模块以高中生的自我评价为主线,以“让学生用‘心’行动起来”为目标,包含设计并张贴宣传标语、发放调查问卷、提交建议信等拓展延伸内容,为学生提供行为践履空间。
(三)完善育人框架
“德心融合”育人模式是一种有助于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成“德心融合”育人目标[4]。教师应从道德情感与情绪调控相结合、生命教育与幸福观培育相结合、价值澄清与自我确立相结合着手,优化育人内容。道德情感与情绪调控相结合,要求整合理论、范例等教学资源,完善移情教育框架,在培育高中生道德品质的同时,指导高中生恰当调节、宣泄、表达内心情绪;生命教育与幸福观培育相结合,同时也是生命幸福理论含义与人生重大课题的结合,旨在帮助高中生理解生命和幸福的真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澄清与自我确立相结合,同时也是高中生自我评价指导与自我价值目标的结合,旨在促使高中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掌握自由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方式,使其既有追求成功的欲望,又有面对失败的勇气。
在“德心融合”育人框架下优化教育内容时,教师应贯彻分年级设计原则,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德育内容与心育内容相对应,明确“德心融合”育人侧重点。对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德育内容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育内容为“新生适应,人际交往”,育人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促进学生完成从初中到高中学习生活的心理适应,指导学生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高中二年级学生的德育内容为“道德品质养成教育”与“心理责任养成教育”,心育教育内容为“悦纳自我,树立自信”与“青春健康,培养责任”,育人重点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应对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愉悦接纳个人的不足,学会自我疏导、调控,养成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高中三年级学生的德育重点为“理想信念养成教育”,心育内容为“调节压力,社会适应”,育人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初步规划人生。
(四)丰富育人手段
在传统学科分立的“德心分离”育人模式中,教师主要以道德教育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中生的个体需求[5]。此外,有些教师教学时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和道德实践层面,缺乏人文关照,导致高中生并未认识到德育对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埋下了道德情感匮乏、道德意志无力的隐患。
对此,教师应注重采取多元化的“德心融合”育人手段,将团体心理辅导渗透到道德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中,使德育由空洞说教转换为文化浸润。教师可以从高中生入学初期可能会遇到的新环境适应、上学期间的人际关系、情绪困扰与考试焦虑等与学生切身相关的问题着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打造知、情、意、行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助力高中生实现德心健康发展。
比如,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人生发展”的主题育人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孟母三迁”“中国台球第一人—丁俊晖”等故事,为学生阐释“事物发展不能仅依靠外部环境”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支持仅是外因,自身努力才是成功的根本原因。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对“吃聪明药”漫画进行比较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认知教育,促使学生建立明确的人生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德心融合”育人是一个“育心”与“育德”相统一的过程。“德心融合”育人模式本质上是思想育人与心理育人相结合的成果,强调协调心理疏导与道德教育,同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的提升。教师应把握时代特点,明确“德心融合”育人模式的内涵,由此确立“德心融合”育人的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注重遵循教育规律,优化“德心融合”育人内容,丰富“德心融合”育人手段,为高中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自尊自信心态与素质的形成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丽荣.德心融合:高职生社会心态培育的新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21,40(20):72-76.
[2]朱风顺.茶文化教育视角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研究[J].福建茶叶,2022,44(3):261-263.
[3]母元红.新媒体时代高职教育中的德育与心育双向融合研究:评《高职教育中的德育工作研究与实践》[J].人民长江,2023,54(5):254.
[4]李家圆,杨永国.德育与“四育”融合的意义与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9):30-32.
[5]李俊峰.以“心育”促进五育有机融合:评《五育并举立德育心》[J].中国教育学刊,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