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中学生德育模式问题研究
作者: 郭禄国【摘要】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即要坚持育人为本和德育为先,这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新时期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不仅要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帮助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其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新时期的中学德育教育工作需要把“三全育人”落到实处,即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中学德育模式,从而有效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文章以作者所在的紫荆中学为例,探讨了构建“三位一体”德育教育模式的有效路径,力争对新时期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三位一体”德育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平凉市“十四五”202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位一体’中学生德育模式问题研究—以庄浪县紫荆中学为例”(课题立项号:PL[2023]GH47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禄国(1971—),男,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紫荆中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学校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行为习惯、精神品质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中学生核心素养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六个维度阐述了如何全面培养新时期的中学生,其中既有关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如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也有德育教育的内容,如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三个方面。这些体现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要求。因此,在中学阶段,教师必须要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并且要把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对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冲击非常大,导致有的学校的德育出现了“无力感”。因此,教师有必要把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力争形成德育教育合力,实现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扎实推进。
一、“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的内涵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中的“三位”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则是指一种适合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发展运行机制。新时期的德育教育被称为是“大德育”,即要落实“三全育人”的育人理念,力争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构建人人参与、紧密协作、群策群力的德育教育体系。这样的德育教育能够把学校教育向外拓展,使其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社会性,契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育人规律,使学校德育教育更具科学性,能够推进学校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二、当前中学“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的开展现状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德育教育在落实上远远未达到预期效果。以笔者所在的平凉市庄浪县紫荆中学为例,从调查来看,无论是学校德育、家庭德育还是社会德育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一)学校德育工作缺乏体系性
教育和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两大板块,二者同等重要。但受社会整体环境以及学校争取社会影响力目标的影响,目前部分学校把智育教育,也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放在第一位,对于德育教育工作则缺乏系统性、体系性的安排,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佳。
1.班主任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班主任是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和落实者。但目前部分中学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班主任培训机制、班主任评价机制和班主任工作待遇有待提升等方面,导致班主任工作动力不足,缺乏创新性。
2.教师德育意识不足
虽然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一直强调全员育人,呼吁任课教师也要参与到德育教育中来,但部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还是更关注教书,在育人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在遇到有关学生的德育问题时往往会把问题“推给”班主任,导致教师协同育人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3.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单一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指出,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纳入其中。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校更多的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开展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内容较为单一;德育教育形式以说理教育为主,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二)家长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中学生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德育教育也就是品德教育方面关注不够;同时,部分家长采取经常采用说教、批评等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难以走进孩子的内心,有时候甚至会导致亲子关系疏远,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
(三)社会教育的支撑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因此,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学校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学生的好奇心较强,但是其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足。在信息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中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学生选择接收一些负面的消息,便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和作风,导致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
三、构建“三位一体”中学生德育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学校德育教育,发挥其统领作用
学校是开展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在构建“三位一体”中学生德育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学校必须要发挥专业性、统领性的作用,不断优化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1.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发挥其骨干作用
班主任是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决定中学德育教育工作效果的关键实施者,因此,学校一定要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骨干作用。首先,学校要建立健全班主任选聘机制,选择有担当、有能力、负责任、敢创新的优秀教师来担任班主任,并且要做好“预备队”建设,保证班主任队伍的稳定性[1];其次,学校要完善班主任培训机制,结合时代、学生的发展变化来指导班主任更科学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通过开展班主任例会、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建设名班主任工作室等多种路径不断在班级管理理念、方法上对班主任工作展开指导,提升班级德育工作的效率;最后,学校要完善班主任评价奖励机制,在常规量化管理的基础上,关注班主任德育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和创新性,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激发班主任的内驱力,有效提升班级德育工作的效果。
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全员育人体系
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一个系统的体系,离不开每一位教师的付出,因此,学校需要动员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这要求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争构建全员育人的德育教育体系。对此,学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常规工作中,利用教师高尚的师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广大教师对新时期教育的认知,使其真正理解教书和育人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找学科德育的有效方法,切实发挥学科育人的作用,构建全员育人体系。
3.坚持与时俱进,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强化对国家教育政策的研究与落实,以“坚持正确方向、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常态开展”的原则来推进德育教育;还要以学校德育教育总目标为指导,以中学德育的具体要求为依据,切实把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中,尤其是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2]。
在教育方法上,学校要把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以及家校协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灵活地选择德育教育的方式。其中,学校要注意把说理教育与实践性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用校园文化来熏陶学生;也可以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如通过节日纪念活动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成人礼”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还可以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原则,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通过“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通过“走进敬老院”活动培养学生尊老敬亲的意识,通过“学雷锋”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二)加强对家庭德育教育的指导,发挥其辅助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针对目前部分家长不重视德育教育和家庭德育教育方法不恰当的问题,学校要加强对家庭德育教育的指导,切实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1.引导家长在教育观念上要与时俱进
学校要从理论层面告知家长家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其从学生终身发展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去审视家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力争能够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参与,使其配合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2.建立系统、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
有效的德育教育需要家校双方达成教育的一致性,按照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引导学生,这需要家校双方建立有效且系统的沟通机制。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校园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了解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要求和举措[3];也可以通过家访的方式,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长的德育教育方法或需求,并为家长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建议;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常态化的家校沟通机制,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
3.完善学生评价机制
评价是德育教育的环节之一,它对学生的成长有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因此,家校双方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也要统一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之中,这样家校双方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德育教育一致性的要求。
(三)努力构建校社共育机制,发挥社会教育的应有作用
学校是社会文化的窗口,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也要积极谋求社会的支持,努力构建校社共育机制,切实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
首先,学校要积极争取社区德育教育力量的支持,例如可以邀请司法、公安机关等在法治教育宣传月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也可以邀请社区的老干部、道德模范、行业先进代表等走进校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共鸣;还可以定期开展社区尊老敬老活动、“学雷锋”活动、垃圾分类活动等,把学生的“知”与“行”紧密结合起来。其次,学校要挖掘社区资源,拓展德育教育途径。学校可以通过与社区的合作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了解社会。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学校可以和所在社区的代表性企业、单位进行积极沟通,让学生走进生产一线,了解不同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需求等。这样直观的德育教育形式,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顺利步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4]。最后,学校要携手社会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学校可以联合社区和居委会共同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如进一步优化学校周边的治安环境,并对营业性网吧进行规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从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结语
总之,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学校需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整合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形成育人合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涂桂华.浅谈构建“三位一体”德育模式的意义和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9):144-145.
[2]李长勇.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初探[J].中小学校长, 2009(6):56-57.
[3]刘开胜.新时代“三位一体”青少年德育新机制研究[J].理论观察, 2021(4):24-26.
[4]赵志萍.建立“三位一体化”德育模式的探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