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

作者: 蔡明明

 “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0

【摘要】简要阐述“双减”政策的意义,以及“双减”政策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并从课前导学、情境、信息技术、探索活动、作业五个方面,研究“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双减”;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蔡明明(1975—),男,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紫峰中学。

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繁杂,加之数学知识有着一定的抽象性和系统性,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最终影响课堂教学整体效果。“双减”政策的出台,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基于“双减”背景探索新的教学策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助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一、“双减”政策的意义及其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一)“双减”政策的意义

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分数、升学率关注度较高。同时,为了应对中考,“题海战术”成为这部分教师主要采用的训练学生的方式。还有部分家长会在课后为孩子安排补习活动[1]。这让不少学生感到身心疲惫,也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较重。而“双减”政策的出台和落实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并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第一,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二,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三,通过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有利于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同时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二)“双减”政策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双减”政策影响初中数学教学的较为明显的表现是作业量减少、教学回归课堂等等。展开来说,作业量减少,使得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变短,学生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复习、预习或进行户外运动。教学回归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完善教学计划,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将知识讲解清楚,避免学生因作业量减少而无法吸收知识[2]。

二、“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策略

(一)课前导学,编制导学案

在“双减”背景下,课前导学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一步。借助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不仅可以为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前导学工作的开展,通过在导学案中设计问题和任务,助力学生初步掌握课堂学习内容,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铺垫[3]。

以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 三角形”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角、边的性质,教师要统筹把握课堂教学重点,并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导学案。在导学案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如“请动手制作一个三角形模型,制作好后观察这个模型,说一说三角形有哪些特点?”等,以问题驱动学生结合已掌握的知识,探究三角形的相关规律。采用新旧知识衔接的方式,有利于让学生在实践中消除和改变对课前导学的抵触心理和消极态度。教师也可以设置“阅读教材内容”“分析三角形的角、边的特点”等任务,让学生在预习中对新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教师还可以提供一级标题为“三角形”,二级标题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思维导图,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细化思维导图的内容。基于此,学生可以借助导学案及具体的任务,在课前开展针对性、自主性的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学习成效。

(二)创设情境,引出探究问题

初中阶段学生通过小学阶段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但部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灵活度不足。究其原因是他们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缺乏运用知识的途径,没有积累足够的知识运用经验。对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具有生活化、趣味化等特点的情境,并基于情境提出一系列问题,为学生创造用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4]。

以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学为例,为了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探索。首先,由于七年级学生大都已经形成价值观,且积累了单独购物的经验,因此教师可以引出探究问题,如“小明和小玲一起去水果店买水果。他们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好朋友小芳。小芳问:‘橙子、香蕉每千克多少元?’小明和小玲想考一考小芳,所以只告诉了小芳买水果总共的价钱和每种水果的质量,即小明共花费18.8元买了3千克橙子、2千克香蕉,小玲共花费18.2元买了2千克橙子、3千克香蕉。大家觉得小芳能算出每种水果的单价吗?”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利用所学知识列式计算并解答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先调动生活经验独立思考问题,再与小组成员一起对解题思路展开分析,进而熟悉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各小组展开集中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计算结果,并据此判断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资源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走进数学课堂,成为开展高效教学的重要工具,对学生学习效果也有着积极影响。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应搜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互联网资源,补充、完善教学内容,营造视听结合的课堂氛围,保证学生紧跟教师节奏展开思考,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以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3 一次函数”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一次函数的图象”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一次函数y=kx+b中的常数k(k≠0)、b对图象的影响,应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展示y=2x、y=2x+3与y=x三个一次函数的图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三个一次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为y=kx+b输入不同的k、b的值,让学生观察图象的变化情况,进而认识到:k决定着一次函数图象的倾斜程度;k的绝对值越大,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夹角就越大。而b决定着一次函数图象与y轴的交点。当b大于0时,交点在y轴的正半轴;当b小于0时,交点在y轴的负半轴;当b等于0时,图象经过原点。可见,教师借助动态的画面,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分析和探究,直观了解一次函数图象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四)开展探索活动,突出学生地位

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中积极开展探索活动,为学生学习、探究搭建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布置适量的具有综合性或挑战性的探索活动任务,以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为例,“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探索活动中,首先,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通过“思思、洋洋、丽丽三人正为谁在五次数学测试中成绩最好而争论。已知思思的成绩为65、92、93、97、97,洋洋的成绩为68、68、92、99、100,丽丽的成绩为50、65、82、99、99。请大家计算思思、洋洋、丽丽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判断出思思、洋洋、丽丽三人中谁的成绩最好”这道题目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索。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计算得出的数据制作表格(如表1所示),进而让学生发现:从平均数、中位数来看,思思成绩最好;从众数来看,丽丽成绩最好。最后,学生通过思考考生考试的总分与哪个指标关系较大,能够加深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实际选用的途径的认识。

(五)作业设计,使内容有层次

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为教学带来了一些挑战。如果教师仅进行知识讲解,往往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速度。对此,教师既要注重开展分层教学,也要注意对所设计的作业进行分层。教师以尊重每一位学生为前提,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布置分层作业,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还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5]。

以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3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为例,为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完成课堂作业,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基础检验类作业:1.若cotβ=,则锐角β等于多少?

2.请计算以下算式。(1)sin30°cos60°-sin245°;(2)2cos60°-

sin60°-|-cot30°|+。

锻炼提升类作业:1.若cot(A+10°)-3=0,则∠A的值为多少?2.△ABC中,若|cosA-|+(-

cosB)2=0,求∠C的值。

拓展延伸类作业:如图1所示,已知△ABC中,sinA=,cosB=,且AC=10,求△ABC的面积。

在上述作业中,基础检验类作业难度较低,侧重于考查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的掌握情况,适合数学基础稍差的学生完成,旨在提升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锻炼提升类作业融入了一些旧知识,侧重于考查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情况,适合数学基础一般的学生完成,旨在锻炼其知识运用能力。拓展延伸类作业则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适合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能满足其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注意事项

为了保障“双减”政策全面落实,切实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基于学情分析。学情分析要贯穿教学始终,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比如:课前的学情分析以前置性作业完成情况、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主要判断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课中的学情分析在观察之后进行,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学习情绪、互动情况等,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并将分析结果作为调整后续教学方案的依据;课后的学情分析以教学结果为依据,发现学生学习前后的变化和存在的不足,反思课堂教学效果。第二,不断优化备课环节。高质量的数学课堂需要精心设置每一个环节。在作为教学开展基础的备课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多种途径整合资源,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或者为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提供足够的空间。

结语

总的来说,“双减”政策出台后,我国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双减”政策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利用课前导学、情境创设、作业设计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内化数学知识的动力,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洁.“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趣味课堂教学设计: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为例[J].新课程,2023(27):40-42.

[2]郜冠强.“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优化策略:以“二次函数”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6):86-88.

[3]刘国辉.“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6):89-91.

[4]程庆虎.“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35):5-7.

[5]秦泽舟.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J].数学之友,2023,37(2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