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有效开展初中生物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作者: 张第娟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初中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探讨核心素养视域下有效开展初中生物学教学的策略,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时代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有效教学

作者简介:张第娟(1975—),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大里镇初级中学。

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物学教师应充分重视实践活动,把握教学契机,优化教学设计与实践方案,实现有效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

(一)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它能够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特性,认识到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而领悟生命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系统[1]。例如,学生认识到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各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这有助于他们理解生命的基本构成和运作方式,认识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适应与变化,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二)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在初中生物学学习中至关重要。在探究生物现象和解决生物学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思维方法。例如,在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学生通过对不同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归纳出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对所获取的生物学信息进行评估和质疑,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接受既有结论。

(三)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获取生物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初中生物学课程中,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得出结论等步骤,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例如,在进行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实验中,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变量,观察并记录种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萌发情况。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科学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学生应了解生物学知识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例如,通过学习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有效开展初中生物学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2]。例如,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分析等环节。这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在面对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和不确定因素时,学生需要运用科学思维进行思考和判断,提出合理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这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此外,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推动生物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核心素养视域下有效开展初中生物学教学对于生物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促使教育者重新审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需要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选取更具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和实验,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有效教学也对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育评价体系应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这将促使教育评价内容更加科学、全面、客观,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三、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

在当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教师仍然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和记忆教材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更无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此外,单一的教学方法也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3]。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接受能力都有所不同,有些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而有些学生则更适合通过小组讨论或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这些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实验教学不足,实践能力培养受限

实验教学的开展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由于学校实验设备和资源的匮乏,许多生物实验无法正常进行。例如,显微镜等基本的实验仪器数量不足,或者实验材料的供应不及时,导致学生无法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的步骤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操作,而没有真正理解实验的目的和原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些实验教学的不足,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生物学的魅力和乐趣,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发展。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过于注重考试成绩

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应付考试上,从而忽略生物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实践。这种评价体系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的评价体系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应试心理,对学习失去兴趣和热情。为了取得好成绩,学生可能会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不是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核心素养视域下有效开展初中生物学教学的策略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策略。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抽象的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生物学的魅力。例如,在讲解“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假设你是一位农场主,你希望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最大的产量。那么,你需要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以便为农作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如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通过这种情境创设,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也提升了他们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

教师应精心设计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科学结论。以“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如不同种类的种子、湿润的纱布、恒温箱等。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分别探究温度、水分、空气等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记录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还能够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总之,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物学的有效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还能塑造学生的品格和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社会担当的新一代人才。

(三)小组合作,促进科学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学校周边的生态系统类型、组成成分以及各生物之间的关系。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拍摄照片,有的负责绘制生态系统示意图。调查结束后,各小组进行交流和汇报,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和心得体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联系生活,增强社会责任

生物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讲解“传染病及其预防”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知识;组织学生开展宣传活动,向家人和社区居民普及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又如,在学习“环境保护”相关内容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如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等,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环保行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深刻领悟生物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教师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更具创新性和适应性的教学方法,让生物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

(五)家庭实验,助力生物教学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家庭实验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家庭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科中的许多知识都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在家中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生物现象。例如,进行“种子的萌发”实验,学生可以自己挑选种子,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观察种子从休眠到萌发的全过程,这种亲身体验会让学生对生物知识充满好奇和探索欲。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准备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步骤、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又如,“自制泡菜”实验,学生要思考如何选择蔬菜、调配盐水比例、控制发酵时间等,这能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鼓励他们在实验方法上进行创新。家庭实验还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通过家庭实验得到实践验证,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4]。例如,在“观察草履虫”实验中,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单细胞生物的特征。总之,家庭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的有益补充,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物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学教学研究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物学教师应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让生物学教育在培养新一代具有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海燕,杨守菊.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探索[J].中学生物教学,2022(28):31-33.

[2]李娟,毛硕.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第二课堂建设[J].中学生物教学,2021(36):6-8.

[3]刘环.初中生物学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1(17):46-47.

[4]石欣.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以“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为例[J].中学生物学,2022,38(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