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莫东玲【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多个方面。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性逐渐得以凸显。当前,教师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采用创新型教学手段合理开展教学活动,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培养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与正确价值观念的新时代青少年,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有益条件。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莫东玲(1984—),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天平镇第一初级中学。
当前,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导向逐渐转变为素质导向。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从而优化教学形式。结合当前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虽然绝大部分教师已经能够认识到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意义,但是尚未真正掌握贯彻核心素养的根本方法,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因此,针对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深入探究,对转变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学生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主要指的是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对本国文化等的热爱之情,以及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支持与践行[1]。教师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政治方向,使学生始终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同时,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政治认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在其指引下健康成长,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主要指的是学生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包含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多项内容。教师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勇敢、勤劳善良、团结友爱等优良品质,从而促使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能够做到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做到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爱护公物。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主要指的是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理念,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遵法守法,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能够对宪法的含义与背后的价值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并对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概念形成初步系统的认知。除此之外,学生通过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能够形成正确的守法、用法思维,从而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观念,为保障学生生命健康安全创造有利条件。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主要指的是学生能够对自身具备客观、正确的认知,并能够始终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2]。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能够对自我、对生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提高心理素质。同时,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在与他人、与集体相处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理性思考、友好和睦。此外,通过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树立远大人生目标,并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积极进取、勇往直前。总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有助于学生从更深层面审视自我,始终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学习,提升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
(五)有助于提升学生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主要指的是学生主动承担责任的认知与态度,并能够将其付诸实践的行为[3]。教师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自觉关心爱护集体,激发学生的担当精神,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提升学生责任意识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提升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集思广益,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包含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提高学生法治观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及提升学生责任意识等多项内容。因此,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围绕上述几项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根本教学目标,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深度研究教材内容等方式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为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在集体备课环节中,教师可以“举办中秋晚会”为切入点,围绕赏月、探月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比如,有的教师展示自己对本课“延续文化血脉”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设计:“明确课堂教学主题为‘月’,通过设置猜谜游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公益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配以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这样的方式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更为直观、生动地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集体备课的形式将教师们的想法汇集到一起,能够促使教师对教学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指导预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存在忽略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问题。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无法对整体学习情况建立起清晰的认知,也无法通过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应内容的预习工作,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正确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了解人口问题的本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明白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以“从李村河治理看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自主开展预习工作。比如,在“正视发展挑战”这一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整理我国当前的人口、环境、资源等情况,明确当前面临的问题,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又如在“共筑生命家园”这一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搜集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内容,使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提前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预习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知识学习兴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与道德素养。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应当以当前阶段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内容为基础,带领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4]。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充分了解人的情绪的复杂多样、常见情绪有哪些,正确认识情绪的作用,深入体会青春期情绪的特点,并学会用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负面情绪。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压力测试,借助测试结果帮助学生了解压力的来源,以及正确面对压力、消解压力的方式。然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如考试成绩不理想、与朋友发生矛盾等。在情境中,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为什么在那种情况下他会那样做?”“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样做?”等问题。在问题与情境的推动下,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情境联系到一起。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借助技术,丰富学生课堂学习体验
与其他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特点[5]。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通过采用创新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高质量课堂,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提升自身思维品质与综合能力。因此,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获得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中“关爱他人”这一节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关爱对于他人、社会的重要意义,掌握关爱他人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年轻人主动扶老人过马路的视频,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结合视频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对于视频中年轻人的做法有什么样的看法?你觉得他做的是对还是错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有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这一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继续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现与关爱他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充分理解关爱他人的社会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丰富学生课堂体验。
(五)开展互动,推动学生主动深入交流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利用互动推动学生自主思考、深入交流,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与家国情怀,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与中国发展历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中国发展至今的艰辛与伟大,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游戏活动,游戏的主要内容为教师展示不同时期的中国发展的代表性图片,学生需根据图片内容准确说出时期名称。这一游戏环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后,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各组学生围绕“如何建设美丽中国”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并制订相关方案。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将更为深刻,同时能够有效培养自身的爱国之情,强化家国情怀。
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之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方向与更多的发展可能。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核心素养内容与内涵,结合具体教学情况与实际教学需要,把握学科教学关键点。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教育元素,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教学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展思维、锤炼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素英.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29):104-106.
[2]吴玉蓉.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3(1):58-60.
[3]王赛金.培道德之花 结素养之果: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48):120-125.
[4]马宏钧.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品位·经典,2022(15):170-172.
[5]石洪辉.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2(1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