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小学体育情境式游戏化教学研究
作者: 陈霞
【摘要】现阶段,情境式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非体育”现象越来越突出,而教师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学—练—赛—评”一体化情境式游戏化教学模式。文章聚焦现阶段小学体育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问题导向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探讨“学—练—赛—评”一体化情境式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情境式教学;游戏化教学;体育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陈霞(1989—),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一、现状分析
纵观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无负荷、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普遍存在。例如,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会学习打篮球,然而到了真正上场比赛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缺乏战术思维、配合能力以及比赛能力等问题。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一是小、中、高学段断裂,各水平段之间没有清晰的边界,衔接性不强,每个学段都是从最基本的体育技能开始教起,低效重复,大大削弱了学生的运动体验和兴趣;二是教学内容不成体系,学生无法完整、连续、系统地习得运动技能,因此他们对于体育技能的认知也始终停留在浅层,蜻蜓点水,难以在实践中、赛场上灵活运用复杂的动作技能、比赛战术等,这是阻碍学生从技能学习发展到形成素养和能力的最大因素;三是体育教学评价性目标模糊,教师缺乏每个水平段、每节课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的指向性标准,导致评价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法助力教学改进。
笔者认为,采用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练—赛—评”一体化情境式游戏化教学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同时能够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基于“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小学体育教学设计
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度学习,是判断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笔者从目标、问题、活动、评价、小结五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落实“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
如图1所示,在“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中,目标统领整节课,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将引导和驱动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指明应教到什么程度,这既是课堂教学的终点,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起点。
立足核心素养,在指导专家的示范和精心研磨下,教师通过合作交流,在紧张、激烈、富有建设性的论证中,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教学方案(见图2),即围绕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学情分析、达成目标四个模块来确定学习目标,再从五个方面展开教学,落实“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
三、基于“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小学体育情境式游戏化教学策略探析
教师要以发现问题为前提,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基于实际问题洞察问题之本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指出,体育学科教学要坚持三个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基于新课标的这一要求,教师可将情境式游戏化教学引入小学体育教学中,落实“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
(一)透视:乱象丛生,情境式教学何去何从?
1.技能弱化,情境“横行”
例如,某位教师在教学变向跑时,一味地追求“变向”这一点,导致整节课上学生化身“小鸡”赛跑,只在情境中学习如何变向。跑完了,学生的激情也没了,相关的运动技能却得不到有效提升。
2.虚假充斥,“非体育”泛滥
某位教师在教学生如何持轻物掷远时,花费了大量时间让学生来体验飞机飞行的情境[1]。结果,学生有半节课的时间都在学习折纸飞机,直到下课,还有好多学生还没有能亲身体验持纸飞机掷远的动作。这样的情境教学属于“非体育”教学,谈何教学实效?
(二)聚点:“学—练—赛—评”一体化,使情境式教学重拾“尊严”
教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有助于更好地落实“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学,指掌握一项技能;练,指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技能;赛,指开展单人、双人或多人比赛,让学生在竞赛中提升技巧;评,指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
1.贴近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小学体育课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激发运动兴趣的热身阶段、掌握运动技能的学习阶段和自主活动阶段、挑战阶段以及放松身心阶段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创设游戏情境,安排体育游戏。
(1)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导入方式。一节有趣的课堂往往从热身环节就能够引人注意。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慢跑、做操等单调枯燥的热身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创设丰富多元的游戏情境则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如云梯接力、搭桥过河等均是能够调动学生兴趣的体育热身游戏。
(2)掌握技能,挑战学习
“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的第一阶段是“学”,即掌握技能。在此模式下,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自学情况来帮助学生完善技能,带领学生练习巩固。比赛是重要的练习方式之一,教师可通过组织比赛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3)巧用游戏,放松身心
教师可利用简单的游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起到放松学生身心、消除学生疲劳、巩固学生技能的作用。教师可选择一些形式较为轻松活泼的游戏,如“帮轮胎‘打气’”“空中飞舞的‘小天鹅’”“翩翩起舞的‘虫儿飞’”“大气球大,小气球小”等游戏,都能够使学生身体得到拉伸,达到放松状态。
2.学习任务单是有效的教学手段
学习任务单是落实“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利用学习任务单,教师能够减少集中讲解的时间,学生也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根据学习任务单内容展开训练和比赛。学习任务单还能呈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发挥评价的作用,从而起到锻炼学生身心的作用。
(三)亮点:坚守本位,情境式教学方得始终
1.扣住情境而行
情境课堂给了教师一个教学的抓手,从如何教学生学的策略层面,解决了体育技能方面教学无方向性的问题。创设游戏化教学情境解决体育教学问题是合情合理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爱模仿、有童心是孩子的天性,设计贴近学生的游戏情境,可以提高他们的切身体验感,达到引发共鸣的效果[2]。
2.扣住兴趣而行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设计不同的学、练、赛内容,将原有的“教师教、学生学”这种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教与学生学同时进行”的模式,进一步结合多种学科进行跨学科、多领域、多元化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增强体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扣住品德而行
教师可将体育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两者都是实践性、体验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例如,教师可创设“劳动技能大比拼”的游戏情境,围绕“一粒米的珍贵”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参与翻土、播种、施肥、除草、收割等游戏活动。通过参与这一活动,学生能够切身体会一粒米的来之不易,知道劳动的艰辛,锻炼意志和体质,初步形成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体育精神。
结语
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基于“学—练—赛—评”一体化开展情境式游戏化教学,需贴近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巧用学习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扣住情境而行,扣住学情而行,扣住品德而行。在“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中,“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喜欢运动、爱上运动;“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索中习得运动技能,体验成功的感觉,达到锻炼身心的效果;“赛”的目的是通过比赛的形式,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形成体育精神;“评”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让教师明确改进的方向。教师应确保教的过程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致力于让每一个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光跃.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7(23):381.
[2]孙学.大单元教学引领下的小学体育情境教学研究[J].体育教学,2024,44(7):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