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单元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索
作者: 祁惠敏【摘要】文章深入探讨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教学策略。首先,文章强调明确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其次,探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规划的必要性;再次,提出通过优化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指出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为学生创造开放的语言学习空间。这些策略的实施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他们对单元主题和内容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祁惠敏(1982—),女,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第八小学。
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大单元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是一种从整体、全面的角度整合单元课文,展开融合性大单元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1]。为科学高效地实施大单元教学,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规划并做好教学衔接,推进大单元教学有序开展。
一、确定教学目标,突显大单元编排特色
单元起始课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像一把钥匙,为学生打开新知识的大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引路人。他们需要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确保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2]。同时,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单元的核心主题,使其成为教学的主线,引领学生探索知识的海洋。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此外,教学目标应当是清晰且具有层次性的,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潜能相匹配,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引领作用,让学生从单元起始课开始就能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选入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以及《花之歌》等课文。教师将这一单元中的三篇现代文作为教学重点,设定了明确的导入课目标:通过梳理式阅读帮助学生克服新字新词的难题,在语境中准确理解重点词汇;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诵文本,认识并掌握多样化的描述技巧;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单元主旨的理解。
在单元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解决语言文字难题,然后是通过反复阅读熟悉文章内容。本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旨,教师组织了一场对比阅读活动,旨在让学生发现并比较文章之间的差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阅读,课堂氛围逐渐变得活跃。在讨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将个人感受融入对文本的理解中。尽管此次阅读练习涉及三篇风格迥异的文章,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但从他们的表现来看,教师的教学计划显然已见成效。
总之,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单元内容和要素等明确教学目标,并据此规划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为学生勾勒清晰的学习路径,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包括熟悉新字新词、掌握阅读技巧及写作方法,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基。
二、进行整体规划,体现大单元逻辑思维
在实施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整体性的规划与设计,致力于提高学生对单元全局性理解的深度。这需要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来体现单元内容的内在逻辑,确保教学内容的统一性、连贯性和关联性[3]。这种整体规划的方法与科学学科的逻辑特性相区分,更侧重于语文学科特有的综合性和内涵性,因此教师需要采取一种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比如,教师可以将横向策略作为联结手段,帮助学生发现不同课文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探究不同人文主题间的相互关联;同时,采用长程分段式的纵向结构,将大单元主题划分为学习结构和应用结构两部分,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夯实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从三年级开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单元的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种类型,反映了编写者的教学意图。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偏重精读课文而忽视略读课文,这可能源于其对这两种阅读方式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精读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和深层意义,略读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先是利用单元导言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单元中的课文,探究课文之间的关联,如精读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花的学校》描绘了学校的理想与非理想图景,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强调主动探求知识的价值。在带领学生学习精读课文时,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新颖的词汇和语句,探究课文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和语言理解力;学习略读课文时,教师则着重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规划时,教师面对的是一组文本而非单篇文本,因此需要突出逻辑性。挖掘文本之间的逻辑联系是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规划的关键。它不仅能使文本内容紧密结合,形成连贯的结构体系,还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精读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树立宏观的教学理念,将单元主题内涵和整体性设计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助力学生构建整体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三、优化教学过程,丰富大单元学习体验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为了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教师必须不断追求创新,优化教学活动,加深学生的多感官理解,促进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内化所学知识[4]。在此过程中,活动不仅是教学的核心,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作为引导者,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案,持续创新活动形式,注重实践与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还需及时反思活动效果,确保每一次的教学都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具有吸引力的学习体验。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该单元选入了《桥》《穷人》和《金色的鱼钩》三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帮助他们清晰地把握每篇小说的核心内容和情节发展。随后,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设计了一个富有创意的课本剧活动:“这些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现在,你们可以自由组队,选择一个场景进行戏剧演绎,编写剧本,进行排练并最终表演。”
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不仅深入分析了文本内容和情节发展,还动手编写了角色台词,并投入紧张的排练中。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给予学生悉心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深入挖掘角色特点,提供专业建议,确保演出顺利进行。
课本剧表演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查找与课文相关的电子教案、表演视频和背景资料等,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学生积极响应,纷纷在微信群中分享自己找到的资料,并展开热烈的讨论和互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对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特点进行深度解析,给学生带来了新颖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大单元教学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与尝试,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机会。通过优化教学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等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注重联系生活,拓展大单元教学维度
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教师需深入研读单元课文,注重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等联系起来,找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联点,拓展大单元教学维度。为突破教材的限制,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课外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开拓知识视野。这样,学生才能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的互动中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真正爱上语文学习。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为例。该单元通过《只有一个地球》和《青山不老》等课文强调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鉴于这一单元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存在密切关联,教师设计了一项预习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环境保护的真实案例,包括正面和反面案例,展开深入分析,形成一份调研报告。课堂上,各组学生分享本组的研究成果,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与课文之间的联系,教师还布置了一个生活观察任务,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并记录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撰写一篇观察日记。这样的任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环保的重视。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注重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创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旨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生在搜集信息、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合作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综合素养。
总结
综上所述,设定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活动设计、进行整体性的教学规划以及注重联系教学与生活,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这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创新性思维和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境的能力,并且始终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在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学生能在这一模式下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依凡.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J].新教师,2023(2):46-47.
[2]刘瑞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6):186-188.
[3]朱雪玲.大单元教学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提升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2(6):29-31.
[4]王晓文.对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2(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