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历知识形成之旅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作者: 方丽
【摘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凸显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实践,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活力的基本路径。故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出发,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动手操作、对话交流、质疑验证等系列活动之中,切实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四边形
作者简介:方丽(1990—),女,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能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思维去思考,用数学语言去表达,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故而,教师应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点出发,为学生提供操作方面的引领,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会观察、思考、推理、归纳,实现学生数学思维有序发展。要想达成此目标,教师还得深入研读教材和新课标,切实用好实践操作、活动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形成关于学习的深刻感知。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操作,保障思维活动的指向性
搭建合适的动手操作平台,给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有利于使他们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印象,使课堂充满活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履行引导者、合作者的职责,传授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他们从数学视角去开展学习活动,审视其中发生的现象,试着运用已有知识、活动经验、数学思维进行猜想,学会利用实际操作来验证猜想,并围绕活动挖掘出数学知识本质,实现深度学习[1]。
(一)进行观察
会观察是具备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在观察中,学生将知识积累、经验储备与学习活动联系起来,能打破知识间的壁垒,促进自身的认知。教师应优化学习活动情境,保证学生有效地参与到知识探究之中,使学生在观察中展开思考,在比较中感知学习内容。
以“四边形的认识”教学为例,笔者利用特定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笔者提出“请看屏幕上的图形(如图1所示),为四边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说说自己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受?”这一指向性问题,有利于学生开展目的性强的学习活动,初步形成对四边形的感知。
(二)进行讨论
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对话、分享观点,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便于学生为提炼概念、感悟规律积累经验。
在“四边形的认识”学习中,对于屏幕上的图形,不少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说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名称,如2号图形是长方形,3号图形是三角形,5号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此时,学生A提出:“老师问的是屏幕上哪些图形是四边形,可是有的同学答非所问,只说了图形的名称。”听了学生A的观点,其他学生纷纷表示:“对呀!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中,哪些是四边形?”然后,学生围绕笔者展示的图形、其他同学的疑问等展开对话,把焦点放在探究四边形的概念上,自己的思维也变得越发活跃。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笔者从观察开始,让学生获得学习体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按照明晰的目标进行。其间,笔者引导学生涂一涂、说一说、议一议,无疑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质疑、辨析与思考,学生会深化对四边形的认知,为之后的有效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引导学生多维度地操作,增强思维活动的实效性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操作的目的是什么?操作对学习有怎样的作用?对这类问题的研究,能促使教师采取恰当的手段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提升分析、归纳等方面的思维活动的实效。故而,教师应留出充足的探究时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操作,在做中思,改善学生的操作体验,促进学生的理解,让深度学习自然发生。
(一)表达与思考相融
在“四边形的认识”教学中,对于某些学生展示的涂色结果,其他学生说出“这个同学不应给9号图形涂色”“给11号图形涂色是错误的”“15号图形不能涂”等观点。其他同学的各种不同的声音会诱导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对此,笔者抓住机会,要求学生在做出判断的同时,把自己的理由也讲出来。如对于9号图形,笔者引领学生有板有眼地进行说理:“9号图形是一个长方体,它的各个面都是长方形,但是因为它不是平面图形,所以不能给它涂色。”
适时的追问会促使学生逐渐学会理性地思考,用“因为……所以……”等句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此引领能培养学生说理的习惯,助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二)互动与质疑相融
在“四边形的认识”学习中,学生B、C围绕15号图形展开了互动。学生B质疑道:“15号图形的边有4条,角有4个,难道不是四边形吗?”学生C解释道:“虽然这4条边围出了一个四边形,但是这个四边形外面不应有线条,所以15号图形不是四边形。”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上述争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运用、感悟的形成、经验的积累。在尝试梳理四边形的概念时,学生分享了“我认为找出四边形的关键是看围成某个图形的4条边是不是直的,而且这4条边还得是首尾相接的”“四边形是个封闭的图形,不能有缺口”等观点。
在思维的碰撞中,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也能提升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引领学生亲自参与学习活动,能为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建构认知结构提供有力支持。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进行体验搭建适宜的平台,让学生动手操作,开动脑筋,自由表达,实现学习目标,从而提高探究学习的质量[2]。
三、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实践,确保思维活动的创新性
把握课堂细节,有效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思维保持活力,使思维活动具有创新性,是数学教学的预期目标。故而,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实践,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真实,使课堂氛围更加和谐。
(一)大胆尝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展开主动探索,如此能够开启学生创新思维之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构建优质课堂。
在“四边形的认识”教学中,笔者布置活动任务—根据前面学过的内容尝试画一些四边形。开放式的任务,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笔者发现,不少学生画出的四边形与之前在屏幕上展示的2号、5号、8号图形等类似,但又体现了各自的个性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观察图形、学习实践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而且有利于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深入理解四边形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二)展示成果
在“四边形的认识”教学中,笔者继续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活动前,笔者引入任务—用事先准备的材料制作1个四边形学具,并在展示环节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这样制作的理由。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使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式去创造,并在展示成果时进行说理。如学生D用4根小棒拼出1个四边形,他这样制作的理由是:因为小棒是直的,将每根小棒的两端依次连接起来,就围成了四边形。学生E从硬纸板上剪出1个四边形,他提到自己在制作时保证了图形的边是直的、有4条,图形的角有4个。学生F则将4根一样长的吸管用棉线穿起来,使得图形由于拿取的力度不同,一会儿像之前在屏幕上展示的14号图形,一会儿像6号图形。
在教学中联系“教学做合一”的相关理论,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具体,无疑是提高学生思维活力的有力举措。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结合绘画、学具制作的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在动手中运用已有的经验,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故而,教师应巧妙设计学习四边形的活动,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越发精彩。
四、指导学生进行巩固性学习,提升思维活动的系统性
深度学习建立在不断的巩固与训练的基础之上。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内化所学知识,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技能。故而,教师需要创设巩固性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四边形,能够结合四边形的知识分析与探究问题,使得思维活动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有效发展。
(一)构建知识应用场景
依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设计知识应用场景,基于训练、体验开展学习活动,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所以教师应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在问题探究中锻炼思维的缜密性、批判性。
在“四边形的认识”教学结束后,笔者先肯定学生的学习表现,再借助问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笔者构建的知识应用场景中,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在自由的对话氛围中围绕笔者提出的问题畅所欲言,从而理解、巩固四边形的概念。
需要注意的是,训练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回答对或错,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刨根问底,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发挥训练对思维发展的应有作用。
(二)回望知识学习历程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回望学习过程,是实现深度学习、做到学以致用的有效方式。反刍学习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能促使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有清晰的感知,建构四边形的知识体系。
在“四边形的认识”教学中引导学生判断与分析时,笔者要求学生说出什么是四边形以及为什么这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如此能使学生的思考变得更有逻辑性。另外,在引导学生画四边形时,笔者鼓励学生围绕绘画的过程来交流,这有利于实现学生对四边形知识的内化。学生通过对画图过程的回顾,可以使四边形学习变得更加具象;通过对画图过程的解读,可以有效地培养有序分析、思考的能力。在关于四边形的巩固性学习体验中,学生能增长自己的智慧,找到不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学习数学奠定坚实基础[3]。
结语
综上所述,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辨析、深入思考、互动交流等,设计相关的思维活动,是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实现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教师需要把对知识形成的探究作为推动深度学习的力量,力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用实践的机会,引发对所学内容的思考。教师也要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成为知识形成之旅的亲历者,采取恰当的策略,激励学生在操作中学习,与其他同学进行思维碰撞与思想交流,进而引领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实现学习目标,有效发展数学思维和数学核心素养,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操作教学的实践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3(16):121-123.
[2]李毅敏.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为例[J].广西教育,2023(16):56-60.
[3]鲁娟利.亲历数学探究活动 动态生成良好品德:小学数学学科思政教学个案研究[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2(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