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渗透

作者: 李云星

【摘要】在当今社会,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尤为重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学生初步接触法治知识的重要场所,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文章探讨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渗透法治意识,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

作者简介:李云星(1976—),男,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南村镇郭庄小学。

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认知能力和行为习惯正在逐步养成。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速度快,但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判断力。因此,小学阶段是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黄金时期[1]。然而,如何巧妙地将法治知识融入课堂,让学生既易于接受,又能深刻理解,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开展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法治意识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法治意识教育,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多方面的素质。在道德观念方面,法治意识教育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明白善恶是非,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律自省。在责任意识方面,法治意识教育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会承担责任,勇于面对挑战。在规则意识方面,法治意识教育可让学生明白规则的重要性,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这些素质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规矩的公民。

法治意识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除了上述提到的道德观念、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法治意识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从而做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决策。法治意识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分析和讨论法律案例,学生可以学会运用法律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法治意识教育可使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法治意识教育还可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有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减少校园冲突和纠纷,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法治意识培育现状

(一)教师意识相对滞后

当前,部分教师对法治意识的培育不够重视,其教学理念和方法相对滞后。部分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层面,缺乏对法治教育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导致在课堂上难以有效渗透法治意识。部分教师法治素养不足,难以为学生提供全面、准确的法治知识,影响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和提升。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上存在兴趣不高的情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2]。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相对抽象和复杂,涉及大量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对于认知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这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挫败和无助,从而逐渐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信心。此外,部分教师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和记忆为主,缺乏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缺乏实践体验

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缺乏实践体验,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和感悟法治精神。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导致学生对法治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校园法治文化氛围的缺失也影响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学生难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重要性。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意识培育策略

(一)故事讲述,启迪法治思维

故事讲述作为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故事情节,从而启迪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故事讲述的魅力在于其能够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法治故事时,学生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进入故事情境,与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共鸣,进而理解并接受故事所传递的法治信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方式比单纯的法律条文讲解更能深入人心,更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3]。故事讲述还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法治知识,消除学生对法治知识的恐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故事讲述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后续的法治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中“生命最宝贵”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讲述与生命安全相关的小故事来引入主题,如讲述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故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故事中的小朋友遵守交通规则,结果会怎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法律知识,还能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实践操作,强化法治体验

实践操作在法治意识培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法治的重要性,从而深化对法治的理解和认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巧妙地设计一系列与法治相关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法治、感悟法治。

例如,教师可组织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法庭环境中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在模拟法庭审判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和公正,掌握法律程序和审判原则。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法律条款的适用、证据的收集与审查等关键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含义和目的。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还可以设计法治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治知识,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争取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同时,法治知识竞赛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围绕法治主题,创作富有创意的宣传海报。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掌握法治知识,还能够提升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法治的实质和内涵,增强法治意识。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律条文和法律制度,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法治对社会和谐稳定和个人权利保障的重要性。同时,实践操作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法治知识,运用法治知识。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教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实践操作活动也能够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法治文化氛围营造,培养法治精神

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对培育小学生的法治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法治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深刻感受到法治的重要性,还能激发学生的法治情感,从而让学生自觉树立法治意识,积极遵守法律法规。为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学校可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法治宣传栏,定期更新法治知识、案例等,让学生随时掌握法治动态。宣传栏的内容可包括国家法律法规的解读、法治故事分享及法治成果展示等。学校可组织法治主题班会、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法律专家、法官等人士为学生讲解法律知识,解答法律疑惑。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学校还可以开展法治文化节、法治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可让学生感受到法治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通过上述方式,学校能够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自然而然地接受法治的熏陶和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能够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法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营造法治文化氛围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会更加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学会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公序良俗。此外,营造法治文化氛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家校社协同培养,全面培养法治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系统教学可帮助学生建立对法治的初步认知,掌握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从而在学生心中播下法治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这颗种子将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重视小学阶段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不能忽视家庭、社会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影响。家庭是学生最初接触社会的场所,家长的言传身教、家风家教对于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传递法治精神,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益,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社会媒体和网络环境也对小学生的法治意识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社会需要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对小学生的侵蚀。同时,学校应联合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动,如法治讲座、模拟法庭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法治的力量,加深对法治的理解和认同。

结语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法治意识的渗透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权威性,明白个人行为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通过生动的案例研讨和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深刻认识到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这样的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还能为构建法治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将法治意识有效融入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参考文献】

[1]曹立华.“五育”融合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47):123-128.

[2]王静.“融合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初探[J].考试周刊,2023(47):155-158.

[3]丁健.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开展路径[J].天津教育,2023(3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