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视域下小学数学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林志颇

【摘要】余文森首创的读思达教学法将阅读、思考与表达有机统一到学科学习中,对中小学课程教学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在该教学法体系中,阅读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它是思考与表达的起点。将阅读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习惯,使其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文章在概述读思达教学法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阐述数学阅读的意义,着重探讨读思达视域下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在数学阅读中促进数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读思达教学法;数学阅读;数学思维;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莆田市2023年度普通中小学、幼儿园阅读专项课题“基于读思达视域下的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立项编号:YDZXKT2302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志颇(1988—),女,莆田学院附属实验小学。

阅读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手段,是信息输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思考的起点与源泉。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阅读在小学数学的教与学两个环节中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教材、理解题意,同时还能够丰富数学知识、开阔数学视野、培养数学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读思达教学法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那就是注重数学阅读,并以其为支点,引发学生的有意义思考与表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化数学学习效果,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一、读思达教学法概述

(一)基本内涵

读思达教学法,即将阅读、思考与表达三者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本体和核心,其基本理念和内涵是:阅读、思考、表达是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步骤和流程,学生只有经过这三个环节的相对完整的学习,才能实现对知识的深加工,从而把知识转化、内化为素养[1]。

如果用一套公式来表达读思达教学法的基本思想,即为“学科学习=学科阅读+学科思考+学科表达”。

(二)内在联系

顾名思义,读思达教学法中包含阅读、思考与表达三个维度。那么,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笔者以为,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说,在读思达教学法中,阅读是基础和前提,没有“读”,所有的“思”都是“胡思乱想”,所有的“达”都是“胡言乱语”;思考是关键和核心,在阅读基础上进行思考和质疑,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数学思维;表达是归宿和提升,通过表达,发展数学的语言,通过数学问题反思数学本质,将零散的、表面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建构[2]。因此,“读思达”构成一种完整、深度的学习,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读”作为“思”与“达”的前提与基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进而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核心素养。

二、读思达教学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思”“达”的前提是“读”。数学阅读是以数学学习为目标,以数学材料为载体的阅读,教师通过数学阅读,引导学生走进数学世界,通过思考,发现数学的奥妙与乐趣,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自主表达,从而内化知识,提升核心能力。

(一)从数学阅读中发现数学乐趣

小学数学学习既有枯燥的一面,又有趣味的一面,教师引导学生透过烦琐的计算,发现数学中蕴含的规律,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培养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数学阅读,尤其是课外的数学阅读是轻松有趣、寓教于乐的。比如,在中、低年级,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绘本,把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故事,让数学启蒙学习充满乐趣。如绘本《数学来了!》通过“大大熊和小小兔”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大小、多少和粗细;通过“妖怪村”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常见的简单平面图形;通过“几点了”的故事,让学生认识时间。学生在阅读绘本中学习有趣的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的乐趣,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二)从数学思考中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阅读是一种思维活动,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培养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创新性和批判性[3]。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重点、难点,通过对教材相关定义、定理、公式的阅读,思考关键信息的内涵、意思,能正确、深入地理解概念;做题过程中,通过对问题题干的阅读,能抓住关键信息、重要条件,理清其中的数学关系,思考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提高解题的效率。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行深入的思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

(三)从数学表达中开阔数学视野

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将课本知识的学习与课外数学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课内向课外拓展,从学校向社会、生活延伸[4]。要运用数学知识,就要先学会表达数学知识。教师将内容丰富多样的数学知识教授给学生后,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领略课本、课堂以外更广阔的数学知识天地,从而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三、读思达视域下小学数学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数学阅读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读思达教学法下的小学数学阅读教学,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综合有效实施。下文从课内数学阅读视角,探讨读思达视域下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课前引读:自主预习,先学后教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先学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新授内容的阅读,学生能够对新课内容形成初步了解,在正式的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不懂的内容进行学习理解,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的课前预习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认真阅读教材第44页。该页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情景式的连环画,以“孙悟空棒打牛魔王”的故事引出小数点移动与数的大小变化这一问题;第二部分是引导从上往下观察和从下往上观察,发现小数点移动的大小变化;第三部分是发现小数点向右和小数点向左移动数的变化规律。

首先,学生通过阅读第一部分的情景式连环画,可以直观感受0.009米—0.09米—0.9米—9米的大小变化,了解到0.009米能够放进耳朵里,0.09米可以放在手掌心,0.9米可以握在手中,9米则有几个牛魔王那么高。其次,学生通过第二部分的阅读,观察小数点左右移动引起的数的大小变化:0.009米=9毫米,0.09米=90毫米,0.9米=900毫米,9米=9000毫米。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每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十倍;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每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最后,学生通过第三部分的文字阅读,总结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即对第二部分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实现知识的构建。

学生在阅读中观察、思考和总结,基本理解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思考、疑问以旁注的形式写在课本空白处,在正式讲授的过程中专心听讲、积极提问,理解课文知识内容。这种以数学阅读为手段的数学自主预习,实践了先学后教、以生为本的学习理念,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课中读思,理解文本,梳理关系

读思就是研究性阅读,是阅读、思考与探究相结合的深度阅读,是读思达教学的核心内容[5]。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充满思考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情境。在此过程中,学生以数学阅读为载体,就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探究点进行认真阅读、积极思考,挖掘文本的内涵与深意;在解题过程中阅读题干,挖掘信息,理清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内化知识。

1.读思课本,理解核心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数学问题源于数学概念。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与关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正确理解数学概念。

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学习中,“比的基本性质”是核心概念,也是开展相关数学运算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围绕“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一概念,让学生思考并说说这一概念包含哪几个方面的意义。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挖掘出几个关键信息:首先,前项和后项必须同时乘或除以某数;其次,这一数学运算既包括乘法运算,又包括除法运算;最后,概念中容易被忽视的关键前提—0除外。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几句话的,为什么要“0除外”。这样,通过数学阅读,学生深入地解析数学概念,理解核心知识,实现深度学习。

2.研思题干,理清解题思路

做题是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检验和巩固学习的有效途径。解题过程中,读题是重点、关键,题目读不懂、题意理不透,自然无法顺利解答题目。教师要借助数学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读题意识、习惯与能力,使其抓住关键信息,厘清数量关系,理解所求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以“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问题解决为例。题干如下:甲、乙两车相距300千米,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5千米,那么3小时后甲、乙两车相距多少千米?这一数学问题的题干不长,数量关系简单,但是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容易陷入片面化误区。在阅读题干时,学生需要思考:题中是否有说甲、乙两车是相向行驶还是背向行驶?如果是相向行驶如何计算,如果是背向行驶又如何计算?在数学阅读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分类思考并分情况讨论:相向行驶时,距离为:300-3×(40+55)=15(千米)。背向行驶时,距离为:300+3×(40+55)=585(千米)。学生通过数学阅读,挖掘隐藏信息,正确、全面地思考问题,跳出问题陷阱,更好地完成解题任务。

(三)课后读达,温故知新,构建知识体系

数学表达具体表现为数学知识的输出。数学学习要从课堂向课外拓展,这也是加深理解、构建知识体系的有效手段。

一是在读达中复习,加深理解与记忆,温故而知新。小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是短时的、不稳定的,要趁热打铁地进行复习,而最好的复习方法就是复述课本、复述教材,对例题进行再一次阅读与描述,对数学概念进行再一次领会,对结论的提出、公式的推导、概念的定义过程进行再一次学习,养成及时复习新学知识的好习惯。

二是在读达中总结,促进知识体系建构。数学知识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需要学生具有整体思维[6]。

学生通过课后阅读进行知识复习,尤其是同一主题学习内容不同课时的复习,能促进知识的结构化、体系化。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三节内容,它们之间是前后关联、有机统一的。在完成单元学习内容之后,教师让学生回过头来复述单元课本内容,仔细阅读例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问题情境以及运算法则的推导过程,就知识进行总结,加深对单元知识内容的理解,巩固单元学习内容,实现深度学习。

结语

读思达教学法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模式,其启示教师要重视数学阅读,将阅读作为小学数学教与学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而言,阅读更是不可或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不同课型、不同教学环节中有效地开展数学阅读,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培养优秀的数学学习品质;在数学阅读基础上展开积极的数学思考,提升思维能力和品质;理解数学问题的内涵与本质,在数学表达中深化认识,解释和解决数学问题。如此,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素养能获得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为 “达” 而 “思” :小学 [2]智立成.为 “达” 而 “读”数学 “读思达” 教学法浅析[J].学苑教育,2023(16):4-6.

[3]张本伟.基于数学阅读的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当代教研论从,2024,10(6):49-52.

[4]王晓钰.以“读”促学,展现别样精彩:谈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4(15):68-70.

[5]罗欢.运用数学阅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4(9):39-41.

[6]张珍梅.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教师,2023(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