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劳动促成长

作者: 李苏豫

【摘要】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文章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出发,分析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思路,以及部分教师组织大班幼儿劳动教育的成果与问题,并据此讨论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开展大班幼儿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劳动教育;幼儿教育

作者简介:李苏豫(1998—),女,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长江镇郭园幼儿园。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了教育与生活、劳动的紧密联系,倡导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在新时代,教师仍应该重视这一理念,并尝试在幼儿劳动教育中践行这一理念。幼儿教育阶段,是性格形成、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为了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及生活自理能力,教师需要重视幼儿劳动教育,帮助幼儿做好生活方面的准备,确保他们能顺利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与此同时,劳动教育也可以培养幼儿爱劳动的情感,使他们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增强自我服务意识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幼儿教师可以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和实践劳动教育,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在著作中深入分析了教育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应服务于生活,并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强调教育应与学习者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使学习者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1]。

陶行知也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劳动是生活的基础,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劳动习惯和创造精神。他主张让幼儿在劳动中了解社会、认识自然,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陶行知还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模式,认为教师应让幼儿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于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一理论提醒我们一线教师,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应该尊重幼儿,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下的幼儿劳动教育

(一)手脑并用

陶行知强调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以纠正教育之偏差。为此,教师可以在开展幼儿劳动教育时组织多种有趣的手工活动,如剪纸活动、泥塑活动、做饭活动等,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发展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认为,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劳心者与劳力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分隔。然而,鼓励学习者在劳力上劳心,才能真正推动他们的创新思维发展。在开展幼儿劳动教育时,教师可以在幼儿参与种植、照料植物的劳动时,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植物生长的环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思考植物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的劳动内容。

(三)“行—知—行”

陶行知认为,获取知识或是进行创造的前提是必须行动,一个人需要在实践中求得知识,然后进行创造[3]。也就是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下的幼儿劳动教育应遵循“行—知—行”的逻辑。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劳动实践,让幼儿获得丰富的体会和感受,同时逐步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并且愿意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实践中。

三、开展针对大班幼儿的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教师要“树立科学衔接的理念”,而且在“大班下学期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与幼儿园生活相比,小学生活具有更自主和更规范的特点。为了帮助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教师可以利用劳动教育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让幼儿从大班开始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二)培养幼儿的劳动观

在参与劳动实践时,幼儿可以体会到通过劳动改变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成就感。这样的亲身体验有助于幼儿形成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除此之外,劳动教育还可以让幼儿了解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贡献,理解劳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由此形成珍惜劳动成果、尊重他人劳动的情感,以及感恩之心和同理心。

(三)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开展劳动教育的重点不是让幼儿学会技能,而是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在劳动过程中,幼儿需要承担责任,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遵守劳动规则。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责任感,让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的人的劳动,形成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之情。

四、部分大班幼儿劳动教育的成果与问题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师组织活动时“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虽然在开展针对大班幼儿的劳动教育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教育形式丰富,但缺乏自发性劳动

笔者注意到,一些大班幼儿教师组织了多种类型的活动,如打扫教室、整理玩具等集体型劳动,自主穿衣、整理床铺等自我服务型劳动,还有在植物角除草浇水、在生活馆制作美食等生活劳动。丰富的活动内容、形式的确有利于幼儿发展,但是,如果这些活动都是教师组织的,幼儿自发的劳动内容相对较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二)劳动教育与“四育”融合度较高,但缺乏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主动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结合,并组织“小小外卖员”“送奶工”“种植园地规划”等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不仅能够学习具体的劳动技能,还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提高身体素质,提升审美能力。然而,在组织这些活动时,一些教师没有主动与家长、社区联系,未能利用多方面的劳动教育资源,导致实践活动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三)教育评价大多基于劳动态度和技能,未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

在开展实践活动后,一些教师仍习惯聚焦幼儿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指标对幼儿进行详细评估,没有着力打造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对幼儿劳动成果的评价,对幼儿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品质的评价,以及对劳动教育效果的评估。

五、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开展大班幼儿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打造具有系统性的劳动教育体系

要确保幼儿劳动教育充分发挥作用,幼儿园也应着力打造具有系统性的劳动教育体系。

首先,幼儿园应该确立清晰的劳动教育目标,确保教师具有较好的劳动观念和教学意识,能够准确地把握劳动教育的本质和价值。

其次,幼儿园应该给教师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帮助教师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求和社会现实开展劳动教育,确保劳动教育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教育意义。

最后,幼儿园应该和教师一起打造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确保劳动教育生活化

要让劳动教育充分发挥作用,教师不应使劳动教育仅限于劳动专项课程,而应在一日生活的不同环节渗透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参与餐前准备、餐后清洁、图书与玩具整理等活动,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环保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园内外的自然资源开展劳动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在春季组织种植活动,让幼儿感受春意萌动;在夏季带领幼儿制作饮品,让幼儿体验夏日乐趣;在秋季带领幼儿收集落叶,制作手工艺品;在冬季和幼儿一起堆雪人,让幼儿感受冬季的趣味。教师也可以在幼儿园内设置小厨房、木工坊,指导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劳动技能;或者利用美术室组织劳动教育,让幼儿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由此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三)建立家园社合作机制

培养幼儿应当是家庭、幼儿园、社区的共同义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要和家庭、社区合作,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给幼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带领幼儿在幼儿园内外开展探索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家长既可以要求孩子完成打扫房间、洗碗筷等家务劳动,让孩子体会劳动的辛苦,获得成就感;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形式向孩子传授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让他们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幼儿园及幼儿教师则应该为幼儿提供系统、科学的劳动教育。一方面,幼儿园及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组织丰富多样的劳动课程,尤其是面对大班幼儿时,教师可以组织相对复杂的种植、烹饪等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幼儿园及教师应该利用幼儿园内的资源,给幼儿提供参与实践劳动的场所和工具,让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完成手工制作或烹饪。

除此之外,社区也可以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幼儿教师还可以和社区一同组织劳动主题的活动,如垃圾分类活动、环保宣传活动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劳动技能,形成社会责任感。

为了打造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合作的教育机制,提高劳动教育质量,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行动。首先,教师可以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如定期召开家长会、社区座谈会,让家长和社区代表参与幼儿劳动教育活动的规划和实施,确保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能够及时交流信息、分享经验、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可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确保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能够充分利用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共同给幼儿提供良好的劳动环境;最后,教师可以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和家庭、社区一同对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劳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教师可以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开展幼儿劳动教育,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和劳动技能。在组织大班幼儿劳动教育时,教师需要正视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从问题出发不断优化劳动教育活动,打造具有系统性的劳动教育体系,确保劳动教育生活化,同时建立家园社合作机制,以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真正推动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臧一鑫.大班幼儿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Y市Z幼儿园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2022.

[2]朱培波.生活教育理论在“双减”政策中的现实指导意义[J].生活教育,2021(9):30-32.

[3]陈梦越,孙邦华.生活·劳动·教育: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探析[J].福建教育,2019(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