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关爱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郑真真
【摘要】文章聚焦幼儿关爱养成教育的实践路径,强调坚守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优化人文环境、把握教育契机、丰富多元体验、结合主题活动及凝聚家园合力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教育策略,以培养幼儿的关爱品格。通过深化关爱理解、开展关爱实践活动、培养关爱习惯、在多元情境中渗透生活技能及运用多元教学策略等方法,旨在提升幼儿的关爱能力。实证研究表明,这些教育策略不仅促进幼儿关爱行为的养成,也显著提升他们的关爱能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完善幼儿关爱养成教育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推广价值,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关爱养成;营造氛围;实践探索;家园合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3年度开放课题“幼儿爱心情感养成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KCA2023345)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真真(1981—),女,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实验幼儿园。
古人曾说过:“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时期是关爱意识培养、关爱情感陶冶、关爱行为养成的关键阶段。幼儿关爱情感的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即使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其情感发展水平也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其生理成熟度、人际互动和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需要强调长期性、反复性和实践性,是一个持续不断重复的过程。
一、梳理概念,明晰内涵
教师应该以梳理关爱的概念为起点,深化幼儿对关爱内涵的认识。“关爱”一词涵盖了对他人的关切与照拂,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关”表示关心,“爱”表示爱护。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一个人应该珍爱生命,向全人类及整个世界表达关爱;而在更微小的层面上,一个人应当爱护周围的一切事物,如微小植物、微小之虫、细小之鱼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应培养幼儿乐于与他人互动,学会互相扶持、合作和分享,具备同情心。对于幼儿来说,关爱体现在他们与周围人和事的互动中。例如,他们能友好地与人相处,善于察觉他人情绪和需求,愿意支持和帮助别人,同时感受到他人的爱并表达感激之情。这种关爱之心的培养对于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和亲近社会行为的塑造至关重要。培养幼儿的关爱之心有利于促进其道德素养的提高,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因此,关爱被视作一种美好情感和品德[1]。
二、链接指南,明确目标
(一)架构:关爱目标框架
教师在培养学生关爱品质的过程中,可从友爱、分享、互助、感恩四个方面展开目标设定(如图1所示)。友爱作为情感教育的基石,有助于幼儿之间建立亲密友好的同伴关系。分享则是展示关爱品质的重要方式。通过共享资源,幼儿能够培养社交能力,增加友谊的纽带。互助能拉近人际关系的距离,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关爱。感恩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对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至关重要。在感恩教育中,引导幼儿从小学会感恩、关心他人,有助于培养其社会性品质。引导幼儿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关心他人、培养爱护之心,可促进幼儿积极融入社会。
(二)梳理:幼儿所获得的经验与发展
在人际交往方面,幼儿表现出愿意与他人交往、能够友好相处并乐于分享的特质。他们从最初与小伙伴一起游戏、与家人互动开始,逐步发展成能够运用简单的社交技巧参与同伴活动的能力,进而能够主动结交新朋友、参与协作合作。此过程体现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逐步提升,包括建立人际关系、维持友谊及在团体活动中积极发挥作用的能力。在关爱他人方面,幼儿逐渐认识到身边人的爱,表现出关心他人、学会感恩的特质。他们从最初对他人情绪表示同情、从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开始,逐步成长为能够体贴关怀他人、关注他人情绪并主动伸出援手的阶段。这一过程揭示了幼儿情感方面的逐渐升华,体现了对他人理解和尊重的发展过程,同时展现了初步的同情心和关爱行为。在实际的关爱教育实践中,幼儿通过参与社会交往、关心他人等活动,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还能培养同情心、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2]。
三、秉持以幼儿为本理念,寻找养成路径
(一)优化人文环境,营造关爱氛围
1.温馨的环境熏陶。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重要保障。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班级的关爱主题墙和区域互动墙,展示与关爱主题相关的图片、故事和幼儿作品,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例如,在“关爱动物”主题墙上展示动物图片、保护动物的故事及幼儿创作保护动物的宣传画等内容,不仅有助于幼儿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还能培养其珍惜和保护生命的意识。
2.正能量的示范榜样。教师应主动与幼儿建立亲密友爱的师生和同伴关系,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表现出支持和接纳的态度,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与幼儿互动时,应借助多种适宜的身体语言,如微笑、点头、注视、肯定性手势、轻拍肩膀、拥抱等,以有效传递关爱之情。此外,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应相互协助,并不断分享和感激,以共同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
3.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在家中应当做出尊老爱幼的表率,营造充满仁爱之气的家庭氛围。例如,作为幼儿学习关爱行为的榜样,家长应定期带领孩子探望祖父母,组织丰盛的生日晚宴,经常关心家中老人的身体和感受,让孩子深刻地体会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同时,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保持安静,不打扰老人休息;给老人讲述有趣的故事,给予爱的拥抱等。
(二)把握教育契机,体验关爱之情
每日生活皆为幼儿学习的契机。因此,教师应善于把握生活中的教育机会,使幼儿在真实情景中感受关爱之情。
1.关注幼儿情感需求。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当细心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并及时给予关爱。当幼儿在户外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需要帮助时,教师应当耐心倾听幼儿的需求并积极予以回应,确保幼儿在互动中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以一次户外活动为例,在幼儿玩滑索游戏时,教师观察到一名年龄较小的幼儿表现出不安情绪,故及时关注并询问原因。幼儿谈及自己想参与却又担忧害怕时,教师给予鼓励并亲自陪同,引导幼儿克服恐惧,取得成功。这个过程不仅使幼儿克服了心理障碍,还让其感受到了教师的支持和关怀。教师还借此机会将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传达给幼儿,并表示会一直在幼儿身边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
2.抓住日常教育契机。及时捕捉幼儿行为中所体现的信息,有助于促使其经历和感知关怀情感。例如,当幼儿主动帮助同伴系扣子时,教师可及时引导其他同伴对其予以赞扬和模仿,以此体验互助之乐。当幼儿慷慨地与同伴分享玩具时,教师可引导其表达分享后的感受,同时鼓励同伴向其表示感激之情。通过及时的认可和强化,促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模仿并习得关爱他人的行为,并在教师和同伴积极的情感反馈下,感知关爱他人的乐趣和重要性。
3.构建友爱的同伴关系。在日常生活、游戏活动及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友爱“哇”时刻融入友爱教育。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相互谦让,引导他们通过协商或轮流分享的方式共享玩具,培养尊重他人需求与感受友爱的意识。当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受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受伤的幼儿安慰,并鼓励其他幼儿为其提供帮助。这种互助的行为不仅能让受伤幼儿感受到温暖,还能增强整个班级的团结凝聚力。
(三)丰富多元体验,学习关爱技能
教师应通过组织多样化且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培养关爱技能。
1.体验角色承担机会。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幼儿可以在不同社会角色中不断体验、探索,并在认知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内化出良好的友爱道德品质。教师可以设计以“爱心救护站”“爱心冰箱”等为主题的游戏活动。例如,在“爱心冰箱”游戏中,幼儿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建筑工人等在高温作业下的劳动者提供冰饮,或者设立“小驿站”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休息和补给。通过这些愉快的角色扮演活动,促进幼儿关爱行为能力的提升,让他们亲身体验关爱他人的乐趣。
2.挖掘故事的感染力量。优秀的品德类绘本往往具备鲜明人物形象、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展现浅显易懂的矛盾冲突等特点。这些要素有助于引导幼儿培养友爱技能,使其能够通过绘本故事中的情节体验和学习,将所获得的品德观念融入自身行为表现。以绘本故事《爱是一捧甜甜的蜂蜜》为例,借助小熊与伙伴们之间互动的情节,引导幼儿感受和理解友爱之情,进而学会珍惜和表达爱的方式;通过讨论故事《小熊请客》中小熊请客的动机、食物准备及款待客人等细节,可促使幼儿认识到关爱他人需要付诸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3.借助社会事件引导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幼儿关注弱势群体,并鼓励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支持。例如,当组织“心系灾区,传递爱心”活动时,可以启发幼儿就如何帮助受洪水侵袭而无家可归的儿童展开讨论,并制订相应计划。最终,幼儿集体决定设立一个“爱心捐赠箱”,慷慨地捐出自己的零花钱、玩具、书籍、衣物等物品,以支援灾区的小朋友们。在这一行动过程中,幼儿领悟到了关怀他人、传递爱心的重要性[3]。
(四)结合主题活动,实践关爱言行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系列主题活动,让幼儿能在活动中践行关爱言行。
1.结合节日活动进行教育。在母亲节、父亲节及重阳节等节日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参与关爱主题实践活动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其感恩之情。通过制作感恩卡、为父母洗脚等方式,帮助幼儿认识社会情感与道德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并学会回馈社会。教师可与幼儿共同探讨关爱的表达方式,如陪伴游戏、照顾日常生活和购买礼物等,引导幼儿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爱意。幼儿在活动中逐渐体会周围人的爱,并学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制作礼物、表演节目或书写贺卡等,以表达对家人的关爱之情。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将能更深刻地理解爱与感恩的含义。
2.开展“我是小小志愿者”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实际行动中学会如何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例如,定期组织幼儿走访社区养老院,协助老人生活起居。通过梳理头发、整理物品、制作食物等活动,幼儿将学会关爱他人、发展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还加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参与生活劳动实践。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当创造劳动实践的机会,例如让幼儿参与园所的值日生工作、协助班级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或者在家中参与家务活动如打扫卫生、整理衣物等。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幼儿体验到付出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促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爱家人,并珍惜劳动成果。
(五)凝聚家园合力,强化关爱体验
为了更深入推动关爱教育实践,教师应建立稳固的沟通渠道,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将家园合作与关爱教育的核心价值—友爱、分享、互助和感恩相结合。首要任务是传播并强调关爱教育理念。在每次家长会或家访中,向家长明确阐述关爱教育的核心目标,即培养幼儿的友爱精神、分享意识、互助能力及感恩之心,以提高家长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提升亲子教育技能。其次,结合友爱、分享、互助、感恩四个主题,设计多样化的亲子活动。例如,在“爱心接力”和“友情圈”等活动中,幼儿和家长需要共同完成一系列亲子任务,体验友爱的力量,学会合作与分享。最后,及时反馈关爱行为的培养效果[4]。教师应定期和不定期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关爱教育方面的具体表现,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同时,针对家长在关爱教育领域的困惑和需求,教师应及时、有效地给予回应和支持。
结语
爱的教育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方紧密合作与协调。通过不断学习、积累和提升,幼儿可以逐渐形成优秀的关爱品质。我们相信,在关爱教育的引导下,幼儿将培养高尚品格和良好行为习惯,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杰出公民。
【参考文献】
[1]秦桂花,贾志国.关爱取向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建构与评估策略:基于幼儿园、小学教师角色隐喻比较视角[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4(2):83-89.
[2]牟永芳.幼本理念下幼儿养成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3):250.
[3]张艳珍.幼儿“三爱三德”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广播电视学报,2020(6):30-35.
[4]常晓霞.基于“微德育”理念的习惯养成教育探讨[J].辽宁教育,2023(8):91-95.